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74章 吳起李廣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有些年長之人看似越來越成功,實則靠的是協調下屬、慧眼識人、君子不器,以及地位威望的增長。正如高皇帝不擅將兵,卻擅將將。

  而年長之人的威望、人脈、調處手腕,這恰恰是我們年輕人學不來的。所以我們學東西時,不能盲目找這一領域最成功的長者去學,恰恰要學那些三四十歲、但確有獨門專長之人。

  關將軍便是這樣一位奇才,除了履歷還不夠、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但他的練兵基本功,絕對是天下頂級。”

  這番話,果然讓諸葛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剛剛十七歲的他,竟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

  諸葛亮咀嚼再三,豁然開朗:

  “大哥所言……果然振聾發聵,我原先也總有一股傲氣,覺得不管學什麼,最好找當世最強之人。

  沒想到,其中還有這樣一番道理,大哥,你怎麼猜到我會不服的?你也沒比我年長几歲啊。”

  諸葛瑾笑了,他當然能猜到。

  他有十幾年的金牌講師經歷,怎麼會揣摩不到學生的驕傲。

  而且,諸葛瑾非常人間清醒,他知道,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眼光,是任何古人都比不了的。

  這不是某一個古人的問題,而是古人的節奏太慢,技術和技能更新迭代太慢。

  工業歌命之前的世界,根本就沒有“中年危機”這個詞。

  漢朝人歷來都覺得,所有智力型的工作,都是“越老越吃香”。

  因為經驗不會作廢,技能不會淘汰,學了的東西能用一輩子,這種情況自古如此。

  但現代人經歷的殘酷社會進步、轉型。連醫生、律師都不敢說越老越吃香,碼農更是35歲被血洗優化。

  所以諸葛瑾對於“智力工作者的哪些能力,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又有哪些能力,不能隨著年齡增長”的認知,顯然超過工業歌命前的一切地球人。

  韓信在這個問題上也沒他透徹,所以韓信也只能說出“人老了不擅將兵,而擅將將”個特殊解,說不出普遍解。

  如今,他看到二弟的不信、狐疑,當然要當頭棒喝。

  這也是諸葛瑾教書育人的第一宗旨:學知識、學技能之前,先端正態度,認清何以學何以不學。

  不過,他這些內心活動,倒是不足為二弟道了,只好另找藉口搪塞。

  諸葛瑾搜腸刮肚回憶了一下,發現讀書時背過的一段話,非常適合諸葛亮現在的心境,於是就岔開話題道: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郯子之賢不及孔子,然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