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107章 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劉勳和橋蕤敢在大型戰船大量損失的情況下,依然仗著人多勢眾主動進攻諸葛瑾,當然是有所倚仗的。

  他們也知道,水戰時戰船的大小對戰力的影響有多大。

  所以此戰之前,劉勳和橋蕤也商討過如何以小船克大船,最後還是劉勳麾下最擅長工巧的謀士劉曄,向劉勳獻策了一條具體戰術:

  大量使用麻纖維材料的火把、浸潤桐油後進行近距離投擲縱火。哪怕走舸戰力孱弱,但畢竟走位靈活,航速較快,而且劉勳軍佔據上游順流衝下的速度優勢。

  只要不怕傷亡,奮勇豬突,圍上去亂丟火把,把漢軍最有威脅的鬥艦燒了,袁軍再仗著數倍的兵力優勢,便很有望獲勝。

  不過,在戰前籌劃階段,橋蕤注意到了一個問題,質疑過劉曄,那就是“走舸矮而鬥艦高,丟火把時若無法投到甲板、艙頂,而是落在船舷、艙壁,滑落水中,又當如何”?

  畢竟這就好比站在地上扔火把燒房子,實戰中因為距離遠、力氣不夠,扔在牆上才是常態,想扔上房頂則難得多。

  劉勳也覺得這個顧慮很有道理,當時就讓劉曄設法解決。

  劉曄畢竟是能發明霹靂車的人,有那麼一瞬間,他腦內甚至真就冒出了“用器械彈射火罐”的念頭。

  只是準備時間太倉促,這春谷之戰不像官渡之戰那樣能準備相持幾個月,太複雜的操作來不及部署。

  而且這些土壤還是膨脹性土,特別能吸水,吸水後體積能膨脹幾十倍——歷史課本上,說明末李自成張獻忠之亂時,當時的窮人“吃觀音土漲死”,就是因為觀音土的這種膨脹特性。記住網址

  這五艘鬥艦,最大的一艘能運載五百人,是諸葛瑾本人和關羽的座艦,小的也能坐三百多人,加起來剛好把關羽帶來的兩千援兵全裝上。

  只要跳板鉸過了最高點,後續自然下落砸擊完全可以靠重力實現。

  只是這種操作比較困難,如果拉得不夠快,加速力反而會變成阻力。只是砸砸走舸的話,完全大可不必。

  諸葛瑾原本倒也想直接上五牙戰艦的拍杆,把跳板變成粗大的木柱,頭部鐵錐再加大成千鈞巨錘,直接把小船砸爛砸沉。

  但不論怎麼抗爭,鬥艦上還是有幾處漸漸火勢蔓延,這讓袁軍將士統統充滿了期待,覺得戰友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走舸隊在衝上來的過程中,就被紛紛射殺了不少士卒,但袁軍被上游水流衝擊之勢驅使,也只有悶頭猛衝了,這時候根本不可能閃轉騰挪,捱了射再掉頭逃跑,只會失去航速,死得更慘。

  最終,考慮到敵人沒那麼強大,犯不著這麼早上拍杆,諸葛瑾才借鑑了縮水版的思路,並結合羅馬烏鴉戰艦,弄了帶鐵錐的鉸接跳板。

  劉勳也是看到自己的手下,居然能想出這麼厲害的東西,才最終決定孤注一擲,押上全部水軍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