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23章 全部拐到武昌


                 毫無疑問,龐統用來反駁司馬徽的那套政治哲學理論裡,

  融入了諸葛瑾的“先手搶劫得天下不得好死,後手正當防衛誅殺搶劫犯得天下才得長久”樸素思想,也融入了魯肅被諸葛瑾影響後、改良版的“劉協一脈不可復興,漢賊不可猝除”思想。

  (注:具體政治哲學內容忘了的,回去看第111章,不再詳述以免水字)

  龐統雖然不擅長這些,但是有現成的先進政治理論可以抄的情況下,他還是能做到抄好吃透、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轉述,符合當下語境。

  而且如今形勢已經比當初諸葛瑾、魯肅空對空討論政治哲學時,要更加明朗了。當初諸葛瑾治學時,還沒人敢說誰是“今之項羽”。

  現在袁曹爭霸一觸即發,曹操很多跋扈專行欺君專斷跡象,都慢慢顯露了,許都的氛圍也變得更加緊張嚴酷。龐統完全可以把魯肅當年的推演進一步往下細化,用自己的分析論證出曹操十有七八就是“新的國賊,能當得起王莽的歷史作用”。

  司馬徽和徐庶等人這幾年都是自行治學,當然沒有接觸過這種新的政治學說。

  被龐統一轉述,稍稍咂摸品味,便覺得此論果然高深,可以解決很多原本治亂循環理論解釋不了的東西。

  “這都是士元你自己想出來的?區區兩年半不見,竟精進至此?”司馬徽不由驚歎。

  龐統一臉謙遜:“我哪裡想得出來!這可是伏波將軍三年前在許都時、於陛下御前蘭臺召對時所言,後來又經過了臨淮魯子敬整理、補充論據。

  我與賢者居,淫浸日久,自然有所長進。這些不過是伏波將軍生平所察小可之學,不能及其精要十一。我做縣令一年半,做郡丞一年,豈是真為了這點官職?我是為了能有機會時常向伏波將軍請益!官職不過是一塊接近伏波將軍求學的敲門磚罷了!”

  此言一出,原本還在擔心“投劉備是否會有貪慕富貴之嫌”的司馬徽諸弟子,頓時就瓦解了一塊心病。

  比如那個已經得到了劉表縣令徵辟的向朗,一開始他覺得如果劉備給他的官更高,他就在猶豫期內拒絕劉表、另投劉備,那就顯得太市儈了。

  但現在一聽,原來劉備那邊的“學術環境”這麼強,他當然想過去看看,而且下意識裡就給自己找到了一個臺階下:

  咱去江夏,不是圖那邊的官位前途比襄陽這邊更好,而是圖江夏那邊的學術環境更好!更有利於個人學問德行的成長!

  大不了讓劉備開一個比縣令還低一點的起步官職好了,比如甚至只做一個不值錢的小縣的縣丞。如此一來,自己就是“拒絕了劉表這邊一個更高的官位,寧可去劉備那邊做一個更低的官位”,就不是貪慕富貴了,完全是為了一心向學!

  而向朗只是一個典型罷了,其餘尹默、李仁這些沒什麼實際政務本事,純粹搞學術研究的人,自然也會被這套心理暗示白送一個臺階下。

  而正面與龐統交談辯論的司馬徽,在又嘗試了幾個辯難角度後,也不得不承認,真理越辯越明,龐統已經比離開荊州之前,在哲學理論上都成長了太多了。

  “倒是我輩鹿門一派,有點井底之蛙了,原來揚州那邊,這幾年已經……”司馬徽發自內心地感慨。

  他原本就知道,龐統是個實用主義的,這幾年雖然有所建樹,但龐統和孔明應該也是專注於富國強兵的東西,不會專心做學問、研究治亂之道。

  那種感覺,就好比景監向秦孝公推薦了三次商鞅,雖說最後也承認商鞅所言能打動秦孝公、有實用之效,但終究是落了下乘,只推銷出去了“霸道”,丟掉了“王道”。

  現在卻突然發現,人家不是商鞅之流,人家是既有實用,也能防止商鞅的反噬,在學術上同樣清高上乘,兩者得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