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27章 劉表愚行,不過適得其反爾


                 雕版印刷在印那種需要反覆印成千上萬本大批量書籍時,成本其實並不比活字印刷更高。

  只是前期投入比較大,得把所有要印的書內容統統刻一遍,所以一般人做不了這種事情,而且啟動階段耗時很久。

  活字的優勢,主要在於啟動迅速,有點兒新內容想印,幾天就可以開工,不像雕版動輒要幾個月準備期。所以在印需求量巨大的儒家十三經時,雕版就完全夠用了。

  而這些缺點,隨著劉備諸葛亮以地方諸侯的官方力量投入印刷業時,就全部可以彌補掉了。他們有錢,不怕初始資金投入大、回本慢。也不在乎什麼時候能雕完。

  如今這項技術才剛實驗出來兩個多月,哪怕堆砌木匠人數,也只刻完了一部十三經中字數極少的《爾雅》,以及小半部《毛詩》,可諸葛亮等得起,一點點往外放,哪怕花上幾年時間,吸引荊州和北方讀書人,也夠用了。

  司馬徽和徐庶在大致估算了一下印書坊的工作效率後,就得出了這個結論。

  而諸葛亮卻並不滿足於立刻結束參觀行程,既然來都來了,他當然要充分展示肌肉,展示潛力,把細節巧思都解說給徐庶聽:

  “這雕版之法,看著簡單,其實還有很多細節要注意。智者當見微知著,防患未然。比如好不容易刻了一塊版,或許印刷數百卷之後,有些字就會磨損。如果不加預防,直接整塊版廢了,豈不可惜?”

  雕版在印十三經時,唯一還有一點相比於活字的明顯劣勢,就是將來磨損後替換比較麻煩。活字磨壞了一個字,只要換掉壞的那個字就行了。

  雕版壞掉幾個字後,卻有可能要換整版。

  但這些缺點,諸葛亮有諸葛瑾這個穿越者大哥幫他把關、提前預測提醒痛點,問題也就不大了。

  哪怕司馬徽徐庶這些外行人,暫時沒看到其中門道,沒問他,諸葛亮也要主動顯擺。

  徐庶一聽,這個問題果然先見,他自己想了想,沒想到解法,也就虛心求教:“既然預料到了這個問題,又當作何解呢?”

  諸葛亮得意顯擺道,如同一個釣了大魚後在村裡遛彎能遛空一油箱的村夫:“其實點透了也沒什麼難的,一是將來我們打算把版子再做小,現在一塊大版印一整卷,動輒上千字,不夠靈活。未來要縮到每頁兩三百字,紙張也要裁小,慢慢磨合出一個綜合來說最高效的尺寸。

  而且我在在首次雕版時,就要求工匠們選硬一些、耐磨一些的木料,同時把字痕刻得更深一些,普遍要確保筆畫凸出於背板兩分(大約四毫米)。

  字跡凸出得高,就能多磨損幾次。印個幾百次後,如果發現相當一部分字跡被磨損了,還可以用砂紙把其他磨損少的字統一打磨一下,確保所有字再次回到差不多凸出高度的狀態,就可以再印幾百次了。

  最後實在不行,還能把個別磨損特別嚴重的字單獨挖掉,再雕一塊一樣大小的單字方木塊塞進缺口補上、黏合,總之就是儘量用低成本手法修復延長雕版的耐久度。”

  諸葛亮一邊解說,一邊帶著司馬徽徐庶一道道工序實地觀摩過去,工坊中也確實有兩三個木匠正在執行修復的工作,把偶爾出現磨損缺字錯字的版子重新補好。

  徐庶一開始浮光掠影而觀,並不覺得這些木匠的工作有多難。聽完解說後,得知這些雕刻的木頭都比較硬,他也忍不住拿起一片木牘細看,用手掰了一掰。

  最後,又拿出自己原先的佩劍,在木牘上用力劃了一道,感受刻鑿的難度,這才微微失色:

  “這些木頭果然挺硬的,那些匠人為何能運刀如飛,難道武昌這邊連木匠的刻刀都特別精良麼?”

  諸葛亮再次被問到了得意處:“工匠們原本使用的刻刀,自然是不夠鋒利、難以雕刻硬木的。不過我這兩個月本就在鄂縣那邊開鑿大冶鐵礦、革新用灌鋼鍛刀的工藝。

  那邊開礦冶鐵鍊鋼的本意,是整軍強兵,結果還沒大規模量產刀槍,我倒是先讓人用新法鍛造打磨了一批木匠刻刀。

  這些小刀需求量大,用鋼材又不多。原先最費力的環節是砥礪打磨,用礪石一把把往復磨太慢了,我還為此琢磨了一種腳踩的磨刀砂輪,數息之間就能把鈍了的刻刀重新磨礪——徐兄這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