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28章 不但沒封住,還白搭了一個


                 幾個時辰前,劉備在剛剛聽說劉表封江、禁止商旅流動的時候,內心還是有些惋惜和遺憾的。

  他當然知道劉表的弦外之音,就是要跟他保持距離,防止被人才吸血。

  不過在召回諸葛亮、聽取了諸葛亮的簡單分說後,劉備立刻就定心了。

  雖說還沒細問其中的具體分析,但劉備已經堅信:只要是諸葛兄弟做出的判斷,直接相信其結論就對了!

  當然,在採信之後,再聽聽細節分析也不錯,反正又不趕時間,就當是鍛鍊腦子了。

  劉備定心之後,便虛心求教:“先生何以認定劉表此舉,不但無效,反而會傷及其好賢之名呢?”

  對於這個問題,諸葛亮想都不用想,直接就一二三羅列開了:

  “劉表無差別封江,傷及的人太多了。想要來武昌尋求前途的流亡北士,不過是其中極小一部分。那些靠著貨通荊揚益三州的富商巨賈,又該如何應對?

  如果是蒯家、蔡家的商船隊可以私下通過,其他家族的不能,那麼其他家族和勢力必然怨聲載道,這可是斷人財路。

  雖說劉表找了‘封堵曹操勸降細作、使者過境,避免張繡之事再次重演’這個藉口,但明眼人還是能輕易看出劉表心虛。

  大部分人原本或許還沒注意到我們在江夏這邊求賢若渴、辦學攬才,被劉表這麼一折騰,反而加速注意到了。因此我說劉表此招極為昏庸。

  或許他是覺得稍微用幾個月就會解禁,一切還在可控之中,這才下的決心。但既然被我們撞見了,哪怕他只封兩個月,我們也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把對劉表名聲和號召力的打擊放到最大化,只需如此如此,將計就計……”

  諸葛亮附耳說出了一兩點微不足道的小伎倆,劉備聽了,眼神中閃過一絲不忍。

  但冷靜下來後想想,便覺得沒什麼好不忍的:一切都是劉表先提防咱,是劉表自找的。咱不過是讓劉表求仁得仁。

  ……

  此後十餘日,武昌這邊,劉備和諸葛亮繼續安分種田、招攬人才、興辦教學。司馬徽、徐庶、石韜、尹默也都適應了新的身份,漸漸走上正軌。

  二劉人才之爭似乎就這麼過去了,劉備表面上並沒有對劉表的封鎖做出任何反擊,看似大度得很。

  揚州那邊,諸葛瑾在跟劉備和二弟分開後,也安安心心種了整整三個月田,攀他自己的科技,利用冬季農閒搞些新的必要基礎設施建設,還派出了太史慈利用這個冬季開拓遼東渡海貿易航線,買回了第一批的東北戰馬,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著。

  半個月倏忽而過,時間也很快來到了建安五年(200)的正月。

  新年的氛圍,終於讓充斥著對兵災恐懼的大漢子民,稍稍放鬆了些。至少在遠離戰亂的南方三州,目前看來是這樣的。

  至於北方袁曹兩家領土上的人民,和平暫時來看跟他們毫無關係。

  雙方都已經把戰前動員的弦拉到了最滿,各種連橫合縱拉盟友的嘗試也佈局到了極致,隨便一顆火星就有可能引爆。

  同樣也因為是過年的關係,當初攛掇劉表封江的蔡瑁、張允,在經過了最初半個月的緊張期後,見劉備那邊沒什麼過激反應,荊州內部也沒什麼人鬧騰想跑,蔡瑁張允的戒心也就鬆懈了。

  一方面,每天派出去巡江的水軍規模、構成、頻次,能偷工減料的,就肯定會出現一層層的偷工減料。

  蔡瑁放嘴炮的時候要求做到十分,他自己監督的時候就只能監督到八分。

  張允執行下去,能有七分就不錯了。再到那些都尉級別的,可能也就五六分。到曲軍侯和一線巡邏戰船……連一半執行力都不剩了。

  荊州軍自劉表入主、並且擊退孫堅後,整整八年半將近九年沒打過硬仗了。

  過去九年裡,絕大多數時候哪怕要應對小範圍衝突、承擔來自江東方向的壓力,也都是靠黃祖在扛。

  黃祖死後,其部隊大部分被諸葛瑾和關羽迫降,只有蘇飛帶著兩千義士不顧艱險逃回來投劉表,還被劉表剝奪了兵權將部隊轉交給張允。

  一支九年基本沒打仗的部隊,武備廢弛的程度是非常誇張的。

  所以歷史上後來曹軍南下時,才這麼輕易就被一鍋端了。而投降了曹軍的荊州軍,很快又成了豬隊友的代名詞,在赤壁之戰中坑了曹操,被周瑜血虐(赤壁之戰周瑜其實也沒殲滅多少曹操麾下的北方部隊,主要是打掉了荊州降軍中的水軍,演義裡是誇大了曹操的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