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32章 此董、呂將軍血,勿去


                 建安五年,正月二十七日,董承再次夜訪呂布後的第八天。

  高順已經帶兵前往汝南,從許都經郾城、上蔡、安城、新蔡,即將渡過淮河。

  許都所在的潁川郡,本就和宛城所在的南陽郡,以及東南邊的汝南郡,成品字形鼎足而立。這三郡互相依憑,距離都不遠。要是高順不帶兵,只是輕裝而行,甚至都不需要走這麼久,還能再節約一小半時間。

  過了淮河之後,汝南郡的南半部分,就漸漸深入桐柏山區了。最南邊靠近桐柏山主嶺的險峻地帶,如今還被汝南賊龔都的殘部掌控,有大雪封山曹軍大部隊也進不去。

  高順帶的部隊,絕大部分都不是嫡系,只有一兩個屯的親兵,還有數十個心腹侍衛、傳令兵和斥候,算是自己人。他畢竟有校尉的職務,哪怕平時沒有兵權,也還有自己的指揮體系班底。

  而董承的一對未成年的子女,以及呂布的妻女,也都穿著男裝,躲在高順的親衛群中,這幾天一直隱藏得很好。

  董承原本是很有把握的,打算孤注一擲,也沒想過留這種預防意外的後手。而且董承跟外鎮諸侯也素無交情,就算一開始就想留後手,他也不知道怎麼留。

  畢竟這一世的董承,根本就和劉備沒有交集——原本歷史上、轅門射戟後的那些坎坷,如今的劉備都沒經歷,壓根兒就沒來投奔過許都朝廷,董承又如何結交劉備?

  不過,最後關頭,看了呂布的老成持重,董承也有所觸動,又聽呂布說,可以結交一個外援,事情不成,還能留下血脈,董承也就順水推舟,分出了一對子女交給高順保護。

  如果事情一帆風順成了,自然不需要外面的後手。如果沒成,肯定也會有反對曹操的外鎮諸侯,接著繼續扛旗,到時候肯定會保護董承的子女,這是分散風險的好辦法。

  “不知道衛將軍和溫侯所謀的大事,究竟有幾成勝算,不管了,明天先渡過淮河,至少確保沒有人能攔截我們,其他再從長計議吧。”

  入夜時分,高順最後看了一眼行軍的輿圖,比劃了一下距離淮河的遠近,決定還是先渡河。

  他的軍隊,舟船車重都不是自己能調度的,後勤全部仰賴曹軍的統一調度體系,處處被掣肘。這也是降將初次帶兵應有的待遇,沒什麼可抱怨。

  渡過淮河後,才算是徹底不被人掣肘,後續哪怕不給船了,一旦遇到變故,走陸路也能跑掉。

  ……

  同一時刻,許都。

  曹操在許都最後盤桓了數日,各種堵漏、安排自己將來親征袁紹後的後方相關事宜。

  但多疑的曹操,總覺得心裡不踏實,他覺得,以如今的風雨飄搖,只要自己一走,肯定有人會暗中勾結袁紹。

  這並不難猜,因為袁紹勢大,曹操已經有逮住個別私下聯絡袁紹的案例了。只是他不敢聲張、不敢大操大辦,唯恐己方士氣愈發傾頹,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那個誰也通袁了啊”。

  那些並非自己心腹嫡系的降將,怎麼看都個個可疑。比如呂布,比如賈詡,比如那誰。

  終於,在這天傍晚,曹操最後一次召見了荀彧和郭嘉,再次商議:如何確保開戰後許都的萬無一失。

  同時,曹操還召見了投降他一個多月以來、始終一言不發的賈詡。

  曹操心中暗暗決定:如果賈詡再這麼裝死,什麼主意都不出、只知道觀望,那他就把賈詡帶去陳留軍前!絕對不能讓這個陰惻惻的傢伙留在後方!

  賈詡是跟著張繡一起來投的,時間都不算久。但張繡很容易看穿,曹操一下子就知道怎麼拿捏他了。相比之下,賈詡卻是完全看不透,他來了之後,什麼話都不說,也不邀功,也不想升官。

  三位謀士招來後,曹操也不跟他們客氣,再次開門見山:

  “孤今日召你們商議,就是想討論一下,如果後續和袁紹開戰,而許都人心不穩、有人跟袁紹暗中聯絡,又當如何?文若、奉孝,可有新的謀略建議?”

  荀彧和郭嘉當然沒有新的建議了,因為他們已經被反覆問過幾次了,有謀略的話,早就拿出來了。於是他們都誠懇地把那些老生常談的話又說了一遍。

  曹操也沒覺得失望,反而覺得這才是正常的,嘆了口氣,最後看向賈詡:“文和勸張繡歸順朝廷,功不可沒,為何月餘以來,一言不發?一策不獻?

  如今孤出征在即,難道還是沒有良策教孤麼?是不是對我軍的情況不夠熟悉?若是那樣的話,不如此番就隨軍熟悉熟悉。”

  賈詡這廝,素來是明哲保身的。他知道自己的歷史罪孽有多嚴重,曾經教唆李傕郭汜的罪行,一旦被人揪住不放,雖說不至於會獲罪,但也絕對談不上前途了。

  所以他來到曹營一個半月,第一要務就是不得罪人,不顯擺。

  但此時此刻,他已經看出,曹操這是“不出謀劃策就不罷休”了,如果現在再不說點什麼,真被帶到陳留軍前隨軍,每次有事都先問他意見,自己不說,就會被人記恨,說是狂妄,說了,又容易得罪更多人。

  那還不如在許都這邊,出一次謀策,算是納個投名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