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42章 孫策奉詔討劉備


                 袁紹吃下了“打曹操是奉詔討賊”這顆定心丸後,執行力還是非常果決的。

  他的大軍本就處在臨戰狀態,糧草輜重都提前囤積在了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黎陽附近,有重兵把守。

  所以下令後短短三五日,軍隊就全部到黎陽取齊。

  在這段時間裡,陳琳那篇新版的《為袁紹檄豫州》也順利出爐了,並且發文各郡。不過因為形勢的變更,所以歷數曹操罪惡的那部分、以及最後拉攏同盟陣線的措辭部分,都有所修改。

  歷數曹操罪惡的那部分,在“操欲杜絕言路,檀收立殺趙彥”這條罪行之後、“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親臨發掘梁孝王陵墓”之前,加上了一段曹操報復清君側義臣的戰爭罪行。

  也就是把曹操在滅袁術後,再滅呂布的那場戰爭,定性成了“誅鋤異己,報復兵諫”。

  這個修改的目的當然是幫袁紹尋找更多的討伐合法性,但也不得不間接抬高了呂布的歷史地位,把呂布和楊彪、趙彥那些遭到曹操迫害的忠臣放在一起寫。袁紹雖然也厭惡呂布,但他知道輕重緩急,這麼寫也算是無奈之舉。

  而在最後拉攏同盟陣線的那部分,陳琳原本該寫的“即日幽並青冀四州並進。書到荊州,便勒見兵,與建忠將軍協同聲勢”這段話裡,關於“建忠將軍”那句如今直接被刪掉了。

  因為“建忠將軍”就是張繡,這一世張繡在這個時間點已經明確投曹了,賈詡甚至都在幫曹操平叛許都兵變時出了力了。陳琳當然不會提袁紹失敗了的外交拉攏嘗試。

  不過與之對應的是,陳琳在提聯合荊州之前,就先提了揚州,提了車騎將軍劉備。顯然在袁紹的外交拉攏路線圖中,應該是南方荊揚二州牧一起並舉、北上協同滅曹。

  最後,也因為劉備成了車騎將軍、成了聯盟,而非“棄暗投明的勸降對象”,陳琳整篇文章的題目和臺頭也得改掉。

  歷史上此文一開始的臺頭就是“左將軍領豫州刺史郡國相守:”,也就是說這封檄文名義上是寫給豫州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員看的,為首的就是“左將軍領豫州牧”的劉備,目的是讓這些豫州官員看到檄文後,就棄暗投明投袁。

  陳琳在這裡其實玩了一個小花活:歷史上他寫此文的時候,劉備其實剛剛來投袁紹,已成定局了。但陳琳偏偏打了個時間差,在文中顯得“完全不知道劉備已經來投”,還裝模作樣用勸降劉備等人的口吻來寫。

  如此一來,文章發到各地後,其他外地人是不知道這裡面有個先後倒置的時間差的、也不知道陳琳是先射箭再畫靶子的。

  然後很多人就被騙過了,誤以為劉備是“看到了陳琳這篇檄文後,才幡然悔悟,放棄了豫州牧的職責、放棄了跟著曹操做事,去投袁紹”。

  很多沒文化、人云亦云的人,就會產生“莫非這篇檄文真的說得那麼有道理,上面要勸降的頭號人物,直接就投了,要不我們也投了吧”的動搖。

  這背後,顯然也有陳琳為自己個人撈更多政治功勞、資歷的私心夾雜在內。他也確實靠著這一點,導致這篇文章在歷史上地位上升了一個臺階。

  但這一世,陳琳註定玩不了這個花活了。劉備本來就是外鎮諸侯、車騎將軍,輪不到陳琳來勸他降袁,所以註定陳琳這篇檄文也不可能如原本歷史上那樣出名、那樣有地位了。

  檄文發出後,對地方上的勸降、動搖效果,也比歷史同期稍稍差了一丁點,只因少了劉備這個“帶投”的榜樣示範效應。

  (注:易中天經常強調劉備受歡迎,證據就是他投袁紹時,袁紹親自郊迎二百里。但實際上,袁紹這麼重視,主要是因為劉備名義上是陳琳為他寫的那篇檄文裡,官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拉攏對象。

  你檄文一發出,要拉攏的頭號目標就來投了,政治意義非常重大,對己方士氣鼓舞也非常強,所以袁紹必須做這個秀。易中天引用的事實是對的,但理由完全是瞎解讀。)

  ……

  做好了一切開展準備,檄文也都發出去了。

  三月初四這天,袁紹本人也從鄴城南下抵達黎陽,正式開始了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