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302章 孫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投曹


                 花開三朵,各表一枝。

  時間線稍稍回溯幾天到三月下旬。

  也就是曹操設計誘騙袁紹、而袁紹尚未作出出兵決策的時候。

  徐州琅琊郡、袁譚控制區的沿海,一處無名海灣。

  這地方位於山東半島南岸的根部,大致相當於後世山東的日照市。

  但是在沿海開發薄弱的漢末,這地方只是一片無名的山區荒地。上岸後要向西翻過一片蒙山山區、抵達沂水流域,才能順著河找到上游的諸縣和下游的莒縣。

  遠處的海面上,悄然駛來十幾艘龍骨海船。因為岸上過於荒蕪,當地沒有駐軍,船隊安然靠岸、登陸,都沒有被當地官府幹擾。

  只有一些漁民發現了情況,怕是敵軍入境,連忙奔逃四散,或有去報官的。

  這支船隊上的乘客,正是孫權一行。

  十幾天前,周瑜在長江口拼死斷後、阻攔太史慈和步騭、陸議,成功阻擋了劉備軍對孫權的追殺。但也付出了大約三千人的部隊被圍、被迫降的代價。

  從舟山群島啟航時,孫權身邊還有四五千人,周瑜部斷後被圍滅後,孫權現在就只剩一千三四百人了。

  他身邊幾乎沒剩什麼武將。凡是孫家在江東這些年招募的武將,大多沒選擇跟他一起逃,不是戰死、受傷、逃跑,就是乖乖投降了劉備。

  那些江淮出生的將領,絕大多數都是誰佔據江東他們為誰賣命,很少有願意千里迢迢輾轉奔波、去追隨一個落魄的流亡者。

  孫權身邊,現在只有程普、韓當這兩個幽州出身的老將,也是跟了孫家父子兄弟三代了,他們本就願意在主家覆滅後回北方,就跟著來護送少主。

  另外,就只有兩個尚未成年的近侍武士,潘璋和淩統。

  淩統是因為父親凌操死在步騭、陸議手上,有仇要報。加上他本人還年少,尚未正式擔任軍職。

  自從凌操死後,孫策可憐淩統,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弟弟身邊當近侍。這麼親近的關係,淩統當然不會背叛孫權了。

  而潘璋也是沒有跟隨過孫策,直接給孫權個人當近侍護衛出身的。

  文官幕僚肯跟隨孫權的倒是多一些。老一輩的有一個呂範,因為深知自己跟朱治一樣,跟孫家牽扯太深,不好跳船,就跟著走了。

  年輕一輩的有徐詳、闞澤、胡綜、吳範,都是孫策派給孫權的師友,也就是教孫權讀書、以及陪孫權讀書的,因為私交的關係跟著孫權奔走。

  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爛船還有三斤釘呢。

  孫家雖然不得人心,樹倒猢猻散,但孫權的私人朋友還是願意跟他一起冒險吃苦的。

  其他江東籍的文官,就徹底全投劉備了,有這四個例外也不算什麼。

  ……

  眼看己方順利登陸,程普和韓當卻是絲毫放鬆不下來。

  衛隊剛剛站穩腳跟,程普就指揮人馬保持秩序,往西徐徐而行,不要掉隊。

  軍中只有十幾匹戰馬了,基本上除了武將和孫家子弟能有馬騎,其他人都得步行。

  程普一路趕路,一邊提醒孫權:“主公,此地應該是袁紹治下,雖然山僻,但也難免有兵馬巡邏。我們人生地不熟,只靠輿圖找路。

  若能繞過諸縣和莒縣,從沂蒙荒野之間通過,進入曹操控制區就安全了。但若途遇巡邏袁軍,是否要廝殺突圍,還請主公做好決斷。畢竟主公帶著家眷……”

  孫權還是第一次掌權做重大決策,面對程普的提醒,他也是非常艱難,反覆思忖之後,才誠懇地表示:

  “廝殺突圍不可取,我們本就跟袁譚無冤無仇,只是跟劉備廝殺經年。縱然袁紹和劉備名義上聯盟,但他們兩家迄今為止並無多少實質性的互助。

  袁紹在官渡慘敗時,也不見劉備以兵攻曹助袁。所以我們就算被發現,也未必要廝殺,大不了就說是被劉備所逼,不願降他,轉而來降袁紹的。

  如此,袁譚豈能拒絕窮途來投之人?等袁譚放鬆警惕後,我們再徐徐圖之,偷越過境,進入曹操控制的沂水以西琅琊各縣,也為時不晚。”

  程普聽了之後,沉默不語,似乎在思考孫權所言的可行性。

  如果能不廝殺就通過,當然更好。只怕孫權說的“徐徐圖之”,會夜長夢多。

  而韓當則是非常贊成,應聲附和道:“我也贊成主公所言!袁紹是袁紹,劉備是劉備,我們只是跟劉備有仇。還是不要硬衝,以免主公家眷有所閃失。

  而且受主公啟發,我也想到一策——不如我們把主公的旗號隱匿起來,到時候如果沒遇到攔截,那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