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322章 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誰不希望自己的敵人一輩子做個老好人呢,老好人才容易欺負啊。

  曹操感慨了一番後,跟在他身邊的那些將領便沉不住氣了,負責清河-魏郡這邊戰場的曹仁率先大聲倡議:

  “既然劉備膽敢如此行事,那咱不如趁著眼下寒冬漸深,北方用兵不易的時機,分兵南下,助妙才在徐淮方向痛擊關羽!要是吃了虧不反擊,劉備還當我們怕了他不成!”

  曹操聞言卻只是微笑,並不答應,還自嘲地說:“孤可不是本初,些許面子還是丟得起的。而且劉備不敢明著跟我們開戰,說明他也有忌憚。孤若是氣急敗壞撕下這層遮蔽,對曹劉兩家都沒好處。要反擊也不必在明處反擊。”

  曹操說完,曹仁倒也不敢反駁。

  而旁邊尚且年輕氣盛、還不滿三十歲的曹休,琢磨了一下後,換了個思路請戰:“既然不便跟劉備開戰,那我們讓主力回軍東顧,痛擊袁譚,不惜代價把南皮攻破!也讓袁譚看看我軍全力進取的威勢!”

  歷史上曹休這個時候還只是虎豹騎的一名中層將領,

  他雖然在討董時就從軍的,在軍中也有十二年的資歷,但他剛出道時才十六七歲年紀,所以如今也才二十八、九的樣子。

  如今的虎豹騎主將本該是曹純,但曹純在一年半前的呂布、董承事件中,被呂布臨死前拖個墊背同歸於盡了。曹休才提前遞補上來,當了虎豹騎的主將。官渡之戰前,他就一直鞍前馬後跟著曹操,負責曹操身邊親衛騎軍的統領,也得到了遠比歷史同期更多的立功機會,現在在曹操身邊很有話語權。

  而曹操依然是不置可否的態度,還微笑著問旁邊的郭嘉:“奉孝,依你之見,南皮之敗,我軍當如何應對?”

  郭嘉面有病容,形容瘦削,摸著山羊鬍子不疾不徐地說:“若是袁紹已死,明公想跟劉備開戰,也不是不能考慮。但眼下必須分清輕重緩急。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聽說袁紹病重已極,身邊文武有要事覲見,都不一定見得到。這種節骨眼上,就算尚未嚥氣,也難免被人隔絕內外、上下其手,我軍絕對不該節外生枝。

  而子廉將軍之敗,雖說損失了些兵馬,但跟隨明公的精銳嫡系、折損不過一兩千之數,不足為道,其餘都是新附之兵。而且劉備利用這種機會,只能用一次。

  現在我軍已有了提防,也知道了劉備的舉動虛實。就算不反擊,劉備也不敢因小勝而輕視我們。如若他還敢冒進,正好讓子廉將軍反擊挫敵銳氣。”

  郭嘉的話總是非常赤果,直擊利益本源,甚至會激發很多人對於本能反應的反思。

  比如,一個人捱打了,正常情況下本能反應就是立刻打回去。以至於都沒人想過“為什麼要打回去,如果不打回去,會怎麼樣”。

  但如果真過了腦子冷靜思考,而不是隻靠本能和情緒反應,那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容易想明白的:

  第一,之所以要報復,是為了防止對方覺得你好欺負,繼續侵害。反擊雖然並不能直接獲利,但可以讓潛在敵人知道你不好惹。

  第二,如果是當眾被打的,那麼不反擊的話,就不但會導致對方覺得你軟弱可欺,還會讓第三方發現你丟了臉。這時候,要找回公眾威望,也得反擊。

  但是,這兩點,在今天這場劉備派出太史慈暫時小撈一票中,都沒有發生。

  劉備一方知道自己是佔了對方不備的優勢,可一不可再,曹操不反擊他們也不會覺得曹操就此虛弱可欺。

  其次,劉備軍沒有打出自己的旗號辦事,所以曹操也沒有在各大諸侯面前公然丟面子,這事兒就是雙方知道,最多袁譚是知道的。

  這種情況下,曹操就可以君子報仇,一年不晚,有這個氣度先專注於弄到袁紹斷氣,再生枝節。

  一旁的曹仁聽了這些不爽利的陰惻話語,內心也有些不滿,但他知道郭嘉就是冷靜得可怕,沒有情緒,曹仁也就只能試探著反駁:

  “按奉孝所言,眼下只是因為袁紹未死,我軍便不急於報這種小仇,那將來若是時機成熟了、袁紹死了,奉孝可有提前想好報仇的章法?”

  郭嘉還是那副不緊不慢的樣子,他知道曹仁是想證明“到底是不行,還是不急”。

  如果拿得出應對方案,那就是“不急”,如果拿不出,就是“不行”,這得分清楚。

  好在郭嘉也確實有急智,完全拿得出對策:

  “若是袁紹真死了,屆時形勢也可能分成幾種情況。若是袁紹死後,立袁譚繼承其業,而鄴城眾文武,也都繼續尊奉袁譚,導致袁尚缺乏實權。

  到時候我們便得全力繼續伐袁,劉備的事情,只能是暫時擱置,或以朝廷名義,挑唆其他諸侯對劉備下手,輔以虛張聲勢,騙得那些南方諸侯上鉤,給劉備找點事做。

  但如果袁紹並未選擇袁譚繼業,鄴城眾人都尊奉了袁尚,則袁家分裂勢成定局。這種情況下,倒是可以考慮我軍在河北暫時收斂,甚至可以和袁尚或者袁譚和談,提出交換土地的建議。

  河間等地過於偏北,我們完全可以讓出來,跟袁尚或者袁譚交易一些偏南的、但並不夾在袁尚袁譚之間的土地,哪怕人口郡縣方面我方稍稍吃點虧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