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333章 全靠同行襯托

  所以,就出現了這麼詭異的場面,那些還想在袁譚手下好好混的謀士們,都不知道怎麼說。

  實話實說吧,得罪了領導。

  昧著良心說吧,將來打了敗仗又得背鍋。

  尤其是剛來的郭圖、辛評和荀諶,這三人裡除了辛評早就有個弟弟辛毗在袁譚這兒經營良久了,其他都只是剛剛正式來投,此前只是跟袁譚眉來眼去、在鄴城當外援。

  郭圖和荀諶必須考慮如何站穩腳跟,不能亂出不靠譜的主意。

  袁譚看著氛圍沉默、尷尬,也有些不快,很心急地追問:“諸公皆無仗義之心耶?先父在時,對諸公禮遇有加,如今看到有人辱及他身後之名,主公都要坐視麼?”

  袁譚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幾個謀士面面相覷幾眼,然後還是辛評一咬牙,先開口了:“主公所言甚是,三公……袁尚背父投敵,確實令人不齒。

  但他既歸順了許都朝廷,怕是冀州大部軍民,眼下都會渴求休戰養民。冀州因戰亂殘害,已有兩三年了,白骨露野無人收殮,田園荒蕪,百姓盡徵為士卒、運役。

  屬下怕此時誰再挑起戰事,於民心恐有不利……”

  辛評已經把話說得儘量隱晦了,其實就是想表達:你覺得袁紹身後名受辱,這是了不得的大事,文臣武將可能也有這麼認為的。但中層軍官,普通士卒,百姓,都已經不在乎這些事情了。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他們或許還心向袁家,還願意看到袁家繼續統治。但不會為了袁家那些虛頭巴腦的名分之爭,再去白白送死上戰場。

  如果袁譚打袁尚,就算他在中上層佔據了大義名分。可下層的百姓和士卒看到的只是“袁家打袁家,內鬥爭遺產”而已。

  百姓又沒讀過書,哪懂孝道的那些複雜道理?子言父過?這是什麼大罪麼?在他們眼裡不就是口舌之爭而已?

  漢朝的道德準則,是從“士”開始要求的,你不孝你就會社死,不容於這個圈子。

  但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本來就是在這個圈子之外的,社會不會拿繁文縟節要求他們,“禮不下庶人”。

  過去三年,百姓已經被袁家反覆徵兵打仗弄膩了,現在就想短暫的和平。

  雖然這個和平也就持續了幾個月,很快會被打破,曹袁註定不會消停,可百姓卻容易怨恨那個重新挑起戰爭的人。

  袁譚被潑了這盆冷水,不由有些猶豫,但他內心還是想賭,便反問道:“仲治所言雖然有理,可我若是出兵,以順誅逆,未必會讓百姓陷入兵連禍結!

  若是河間四郡,乃至冀州其餘各地,都望風而降呢?那不就不會讓百姓曠日持久受害了?袁尚如此忤逆背父,公道自在人心,只要河間等地守將感念先父之德,不願抵抗,大事不就成了麼?

  這種事情不試試怎麼知道?而且這種藉口,一旦拖過去了,就不可能再有效了!我在剛看到袁尚此表的時候不起兵,難道還能過了半年幾個月後,再來拿這個藉口說事?”

  袁譚這番話是有點道理的,幾個謀士雖然覺得袁譚高看了自己的號召力,但也不好潑這個冷水。

  而管統、張南二將,已經被袁譚說動,覺得可以一戰,大不了先試試河間等地立足未穩的袁尚軍守將,是否能被大義感召,在被攻擊後立刻順水推舟投降。

  如果這個投降潮能夠被勾起來,袁譚還是有希望的。指望打硬仗一個個郡打過去,那是痴心妄想了,絕對實力根本不夠。

  眾謀士眼看情況要糟,那些武將已經被主公鼓動起來,於是辛毗率先越眾而出,提醒勸阻道:

  “主公不可魯莽啊!指望本初公遺威直接迫降河間四郡守將,或許有些……冒險了。一旦開戰,迫降不利,難道還能就此停戰收兵?到時候必遭反噬,還不如一開始就謹守地方,等待對方先有其他不義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