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333章 全靠同行襯托


                 相比於楊修在鄴城取得的外交大成功,自然也就意味著王凌在臨淄的交涉行動徹底失敗了,只是白白走了個過場。

  畢竟袁尚袁譚不可能都取得“重大立功表現”,兩個同案犯只有一個人能得到“減刑赦免”。

  好在王凌畢竟是故司徒王允的侄兒,也算是漢室忠臣家眷,袁譚是不可能對王凌怎麼樣的。談判破裂後,也只是禮送王凌出境而已。

  不過對於袁尚一方,袁譚就沒那麼忍讓了。

  三弟矯稱父親遺命竊取袁家基業、不讓自己回鄴城奔喪、還殺害父親其餘妾侍全家、事情還鬧得鄴城滿城皆知,導致父親身後名大大受損。

  郭圖、辛評、荀諶等父親生前信任的非冀州派重臣、謀士,也因此離心離德逃離鄴城,崔琰、應劭等學者型官員或前輩德劭之人,也因此棄三弟而歸隱青州。

  這每一樁每一件,都是大不孝,忤逆至極!也說明他袁譚才是人心所向,袁家故吏所期盼的英主!

  更關鍵的是,在袁譚和王凌這邊談判正式破裂後數日,袁譚才從鄴城和許都方向,又得到了一條重磅消息。

  這條消息,便是袁尚給曹操上的伏辯奏表。

  一開始,袁譚只知道曹操和三弟談成了,曹操也有撤軍交接,也有一定的領土交易。

  但具體條件是什麼,袁尚服軟時是怎麼寫的,這些細節作為第三方外人的袁譚,是不可能立刻知道的,需要一個時間差。

  所以,陳琳代筆的那篇伏辯奏表四月底送出,五月份到了許都,此後十餘日消息開始擴散。而袁譚這邊,一直到五月下旬,才拿到了陳琳代筆的原文。

  陳琳的文學功底自然是當世一流,在他儘量春秋曲筆的情況下,袁尚這篇伏辯中,對袁紹的罪行,已經是盡最大可能為尊者諱了。

  能推的罪過全部推到了袁紹身邊那些“奸佞小人”身上,儘量把袁家和朝廷數次開戰的原初誘因歸納為誤會。

  不過,這種文字也就騙騙天下人,騙騙普羅大眾。

  對於真想摳字眼找茬的敵人而言,這種隱晦都是無效的。

  欲加之罪,還何患無辭呢。

  袁譚已經恨極了三弟,本就如同一個即將被點爆的火藥桶,但凡抓住三弟一丁點錯處的蛛絲馬跡,他都會死揪著不放的。

  現在看到這篇表文,自然是立刻讓手下文筆最好的王修先逐字逐句摳一遍(崔琰目前還沒投靠袁譚,只是回到不其山隱居,所以袁譚手下王修文筆最好),他自己先把三弟的可能罪狀都掌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數。

  然後就召集群下,義憤填膺地宣佈了對袁尚的討伐。

  他說話的時候,已經不喊袁尚的字,也不喊三弟了,就是直呼其名,就像不打算承認這個弟弟是袁家人一般:

  “聖人云: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又云:子不言父過。而袁尚忤逆不孝,對曹賊阿諛諂媚、割地服罪,以求換回河間四郡,竟不惜辱及先父。

  如此喪盡人倫的禽獸,可謂狼心狗行、奴顏婢膝,必遭我袁家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唾棄,人神共憤,天人共誅!我欲替天行道,即刻興兵伐之,奪取曹賊剛剛推出的河間四郡,再取趙、魏,恢復先父基業,諸位以為如何?”

  袁譚此言一出,大部分文官謀士都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他們也看了陳琳代筆的袁尚伏辯表文,知道其實並沒有袁譚說的那麼誇張,所謂“子言父過”,措辭上已經隱晦到不能再隱晦了。

  但站在袁譚的立場上,非要小事化大,抓著這個把柄大做文章,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敵人的把柄哪能輕易放手。

  只是如今袁尚新得冀州四郡,而且得了許都朝廷的認可,賬面上實力大增,袁譚還能不能打得過他三弟,都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