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七十六章 坩堝的厚度(六)

    1733年,一個名叫凱伊的鐘表匠人利用鍾裡面的彈簧原理髮明瞭飛梭,實際上就是滑槽兩端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來回穿行,這讓織布機的速度變快,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然而這並不是工業革命的開始。

    隨著織布效率提高,棉紗的供應量就變得跟不上了。首先有一點,棉紡織業並不是英國原創的,而是仿製的印度棉。然而1721年議會下令絕對禁止進口印度的棉紗,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棉紗價格飛漲,人們苦思著提高棉紗產出效率的方式。但一直到1764年,一個紡織工一腳踢翻他妻子的紡紗機,革新才真正爆發。

    然而隨著水力紡紗機、騾機的相繼出現,織布機卻並沒有再次革新,這就意味著紡紗的產量高於英國紡布的需求量,致使產能過剩,各個棉紗廠家紛紛降價促銷。在原材料下降的情況下,棉布的價格也跟著下降了,但此時的英國還是依靠人工紡織為主。

    這完全是吸取了紡紗業的教訓,即便已經有人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如果新的織布機提高了三倍效率,那麼從事手工紡織業的20萬人就要減少15萬人,政府就要安排15萬個就業崗位。棉紡織業的工廠主倒是自己賺得盆滿缽盈,但是風險全給了社會,法國大革命的例子就在眼前擺著。

    當然他們也有可能不會注意到,1786年貿易協定實施那一年正好是美國製憲會議召開的時候,喬治三世瘋狂病發作不只是因為自己的生理問題。

    他雖然有些瘋了,卻不像路易十六那樣不惜血本得要把獨立戰爭打贏,然後才有了小威廉·皮特改革稅制,希望能從棉紡織業產生的富豪身上抽稅的事情。

    換個說法,就是英國紡織業的繁榮是以殺死所有非歐洲紡織業而崛起的,1786年的協議讓法國的紡織業都差點被殺死了,只是法國人不像印度人那麼逆來順受,貿易實施兩年後就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邊疆的人可能感覺不到,巴黎商會卻深有體會,所以他們才捐錢買了艘名為“巴黎商業”的戰艦。

    而成年人也不像小孩子那麼聽話,並且兒童的手指纖細、身材矮小,不需要像成年人一樣彎腰去檢查那些線。

    他們的報酬是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甚至有的僅僅是提供食宿就是報酬,在北部和西南部,孩子們四五歲就開始幹活了。一開始皮特是認同這種做法的,他公開在演講中說出了“把他們(指兒童)很早安排在他們能夠勝任的工作上去的好處”。如果有人不怕麻煩的話可以計算兒童從現時起賺得的總值,足以供給他們自己的需要,免除了國家的負擔。

    威廉·皮特很英俊,卻沒有結婚。孩子在他眼裡是需要投入成本撫養的累贅,很遺憾他們不是一出生就能幹活。他之所以發生如此轉變也是因為發生了很多事,第一就是1784年的那場由棉紡織協會組織的抗稅騷動,第二則是越來越高的犯罪率。

    首先,紡紗廠需要建立在水邊,這就導致沒有活動水的城市不適合建廠,並且紗廠還需要廣闊的面積,而生產出紗線後要分給家庭工作的織布工,織布工按照計件的方式完成了工作後,收產品的經理往往不會按照一開始說好的價格付錢,而是打個六七折,用的藉口就是說他們紡的布質量不合格,有殘次什麼的,收走了之後他們要就近販賣,所以市郊就是理想的建廠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