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 作品

第135章 白糖問世

  先期來的四明糖戶們已經在當地工匠的幫忙下一起蓋房子,因為時間緊,趙與芮採用了此時東南亞附近沿海地區,包括南北美洲土著們的建築方式。

  以竹木做架子,架空後之後,蓋以木屋。

  架空能防潮,木屋蓋起來快。

  早期先把房子弄起來,等住下來後,再慢慢蓋泥石屋替換。

  現場的一塊空地上,已經有用木架搭建的遮陽棚。

  好多糖戶們正在製糖。

  他們現在用的還是南宋此時的方式。

  先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類似麥芽餳的黏稠度,然後把若干竹條插在大缸裡,再將熬好的蔗漿倒入,以竹藤編的蓋子罩合。接下來,便是等著蔗漿析出結晶,附著在竹條以及缸壁上。到農曆五月,把這些結晶取出,這個程序稱為“瀝缸”。“瀝”出的糖晶再經陽光下暴曬,才得到最終的糖霜。不過,一缸糖漿不會全部結晶成霜,會留下相當比例的“糖汁”,也就是餘漿。這些糖汁有兩種去處,直接賣掉,“或自熬沙糖”。

  但這時的沙糖,都不是顆粒裝的,之前趙與芮在王府所見,比較粘稠,像漿糊似的,就是現在的沙糖。

  當然,如果進行中發生碳化,就會失敗。

  趙與芮到後,現場已經看到一桶桶的糖汁,還沒有開始瀝缸。

  因為趙與芮要用新方法。

  只見趙與芮一揮手,不遠處有兩人抬著一個大缸,顧田看到這大缸差不多有半人多高,約半丈寬,裡面不知放了什麼,反正很沉,需要兩個人用架子抬著,邊上還有人扶。

  抬到現場後,趙與芮抬使工匠在附近剛搭好的一個木屋裡擺放早就制好的架子。

  那木屋比較大,有五六十平方,也沒有架空,因為不是用來住人的,中間放著那缸,缸被架子架空著。

  現場進入屋子的也就顧田,和他兒子女們,包括顧鶯,陳峰,周來,趙與芮等幾個人,在這五六十平方的木屋裡,看起來有點空曠。

  顧田發現這缸的底部有個小孔,但裡面被塞了什麼東西,沒有漏出來,後來才知道被塞了草在裡面。

  “來,拿個盆過來。”趙與芮讓人又拿進來一個空盆,放在這缸下面,接著拿

  接著讓人抬進來那幾桶糖汁。

  然後下令“從上面倒下去。”

  農戶們把糖汁從缸上倒下去。

  農戶們倒完後,先後離開,趙與芮便對顧田道:“這缸裡面裝了些東西,有黏土,還有紙,這些是用來過濾糖汁中的雜質。”

  不過趙與芮不會和他說,這中間還有石灰,專門防止碳化的。

  他故意弄了個缸,就是不讓人打開,不讓他們看到裡面有什麼。

  顧田果然表情有點古怪,他其實很想看看缸裡面到底放了什麼。

  等糖汁凝固是需要時間的,邊上工匠們又抬來另一個缸,架起另一個架子。

  顧田這時發現,缸的背後都寫著字,001,002。

  這會阿拉伯數字還沒傳到南宋,顧田看的一臉懵。

  趙與芮這時道:“這是一號缸,這是二號缸,每個缸大概可以用十天(按每天過濾十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