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194章 千年農業稅,血淚消亡史

 第二次改革是清朝雍正皇帝耗費一生強行推行的,號稱一條鞭法升級版的攤丁入畝。 

 為了推行這個政策,雍正殺的是人頭滾滾。 

 而自己更是日夜批覆奏摺,最後被活活累死。 

 前兩次,一次失敗,一次勉強成功。 

 直到第三次改革,藉助土地改革、改革開放和加入wto的三個千年級別歷史機遇帶來的動能,中國在2006年徹底取消實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商品經濟終於得以上位。】 

 張居正:什麼?老夫被挖墳掘屍? 

 張居正目瞪口呆的愣在原地,彷彿被雷擊中一般,任憑周圍人怎麼叫喚也毫無反應。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大明首輔,死後居然落得如此下場,被人從墳墓裡挖出來掘屍。 

 好了好半晌,他才恍恍惚惚回過神來,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咋一聽令他難以置信,可仔細想想,這種悲慘結果也在他的預料之中,只是沒想到居然成真了。 

 在他強行推行改革的那一刻,他就有預料自己的下場大概率以悲劇結尾。 

 畢竟自古以來,改革之人都沒有好下場。 

 因為一旦推行改革,勢必會引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圍攻。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推行改革千難萬難,改革者想要有好下場近乎不可能。 

 可即便如此,他也要強行推進改革,用強有力的手段壓制反對派。 

 他不為其他,只希望通過改革可以讓大明朝化解危機,延續更長的國祚。 

 他之所以費盡心力的改革,是因為他看到了大明朝面臨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儘管他早已有心理準備,可是得知自己死後被挖墳掘屍,內心還是不可避免的悲痛。 

 想想他一心一意為了大明朝,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可謂是嘔心瀝血,不惜得罪整個官紳階級。 

 可最終的結果卻落得這般田地,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可很快他就重新堅定信念,目光深沉而堅定,散發出一往無前的氣勢。 

 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可為了大明朝,為了天下百姓,他也必須勇往無前。 

 即便死後被清算,又算得了什麼呢。 

 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他縱死無悔。 

 雍正:朕因為日夜批覆奏摺被活活累死,確定沒有開玩笑? 

 他怎麼看都感覺有些荒謬,歷朝歷代也從未聽說過有哪個皇帝是因為批覆的奏摺過多而活活累死的。 

 即便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每一天都批覆那麼多奏摺,也沒看到朱元璋因為這個累死的。 

 要知道,朱元璋的勤政可是出了名的,每天恨不得十二個時辰處理政務。 

 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也沒有被累死。 

 他雖然勤政愛民,可也沒有到朱元璋那種廢寢忘食處理政務的地步。 

 他為了推行攤丁入畝,耗費了畢生心血。 

 畢竟攤丁入畝的政策觸及到整個士紳階級的利益,遭到幾乎所有文武大臣的反對。 

 他要是不時刻盯著,肯定會有官員陽奉陰違,背地裡做些小動作。 

 說他日夜批覆奏摺,這確實是真的。 

 沒有辦法,為了攤丁入畝政策的順利實施,他必須這麼做。 

 現在來自後世的信息告訴他,自己是因為操勞過度累死的。 

 雖然他不太相信,但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還是要多加重視的。 

 既然如此,那他以後多加休息就行,這樣總不至於被活活累死吧! 

 不過有一點讓他不解,勉強成功是什麼意思? 

 成功就是成功,哪裡還有勉強一說。 

 他不禁在心中思索起來,難道是改革不徹底,有一些地方的改革打了折扣? 

 他思考半晌也沒有想明白,目前的改革在他的強勢推行下非常徹底。 

 可這樣的話,那勉強成功的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各朝古人對第三次農業稅改革異常感興趣,紛紛打起十二分精神。 

 第一次農業稅改革指的是張居正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農業稅改革指的是雍正的攤丁入畝,最後落得一個勉強成功的評價,顯然也不是大家所期待的答案。 

 唯有第三次農業稅改革,徹底取消了農業稅,這才是大家一直期待的。 

 尤其是各朝的老百姓,對後世的農業稅改革最為關心,一個個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從視頻中所描述的,大家知道後世之所以能夠成功改革農業稅,最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三個千年級別的機遇。 

 土地改革,改革開放,加入wto。 

 能夠被稱之為千年級別的歷史機遇,可見這三個方面有多麼重要。 

 其中改革開放不清楚,不知道開放的是什麼,他們無從得知。 

 加入wto就更加疑惑了,完全不懂什麼意思。 

 就唯有土地改革是他們最關心的,僅僅從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一個大概。 

 他們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樣的土地改革,最終導致後世徹底取消農業稅。 

 土地改革具體都有哪些內容,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尤其是各朝的統治者,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更加迫切了。 

 土地問題一直是困擾他們的頭等大事,和他們的江山社稷息息相關。 

 要是知道後世的土地改革相關內容,說不定可以借鑑一二,緩解他們朝代所面臨的土地難題。 

 【古代皇帝和權臣不都是說一不二,怎麼偏偏改個稅制這麼難?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做的。 

 海瑞曾經給過張居正一句評語,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意思是說,張居正這個人一門心思想著替國家做改革、做規劃,但實在是太不會給自己謀身前身後名了。 

 明朝中期,寒門出身的張居正大權在握,又身負三朝元老名號,力推農業稅改革。 

 然而死後被滿門抄家,妻子被毀去面容,長子更是不堪受辱選擇自殺。 

 張居正到底幹了什麼事惹人這麼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個號稱給明朝硬續了六十年國祚的一條鞭法推向了全國。 

 明朝中期開始,土地高度集中,皇帝帶頭掠奪地產,大量設置皇莊。 

 而官紳們也紛紛效仿,大肆兼併土地。 

 農民不斷失去生產資料,但是農民的稅負卻並沒減少。 

 只要地方誌顯示這片田地過去是屬於你家祖上,哪怕現在這個地不屬於你的了,田賦還是得伱來交。 

 農民為了逃避這種不公平的稅賦開始四處流亡,變成流民,甚至演化成流寇,而朝廷的財政收入也因此快速下降。 

 一條鞭法,其中重要的一項革新,正是田賦的課稅對象由人改為田產。 

 實際上也就是把勞動稅改為資產稅,這其實就很類似於我們現在提到的房產稅。 

 房產多就多交稅,沒房就不交稅,增加富有階層持有財富的成本。 

 而一條鞭法本質上也是為了抑制土地兼併,防止小部分人掌握絕大部分資產。 

 除此之外,一條鞭法還推行貨幣化納稅,這是為了降低農民隱形開支。 

 從秦朝開始,農民繳稅都是需要帶著糧食,或者製成品去固定站點進行當麵點清的。 

 而糧食在古代是按照容積來統計的,為了能從農民身上榨油水。 

 當時在官方收糧站會專門坐著一個擅長腿法的小吏,每當測量容器裝滿之後就會過去不斷踢打。 

 為的就是要把儘可能多的糧食壓實在容器裡,達到多收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