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10章 貞觀之治

 第210章 貞觀之治 

 聽完玄武門之變的來龍去脈,大唐貞觀時期的老百姓一個個神色複雜。 

 原來他們的皇上經歷了這麼多,並非他們想象的那樣心狠手辣,而是被逼無奈。 

 之前他們得知皇上弒兄殺弟奪取皇位,心中隱隱有些憤懣。 

 雖說他們對那時皇上的卓越軍功充滿敬佩,但怎麼也掩蓋不了皇上手足相殘的事實。 

 儘管皇上下令全國老百姓不許議論玄武門之變,但依舊阻止不了他們對皇上的不滿。 

 但是現在他們聽了主播詳細的講述,才發現他們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畢竟到了那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種被逼入絕境的情況下,他們皇上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情有可原的。 

 當即就有無數老百姓發彈幕表示對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鋪天蓋地的彈幕,全都是對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動,眼眶泛紅。 

 他還以為主播講述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會對他口誅筆伐。 

 可萬萬沒想到,出乎他預料的,居然全都是對他發動政變的理解。 

 這一刻,他無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鎖終於放下。 

 要知道,自從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他心中壓力山大。 

 他不願意提及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議他。 

 但現在,天下老百姓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他也終於可以擺脫心理負擔。 

 此時此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政愛民,讓大唐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說貞觀之治。” 

 “也正因為李世民開創的貞觀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聲如日中天,成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樣。”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元貞觀。” 

 “下面主播給大家重點說一說貞觀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績。” 

 “登基之後的李世民面臨的是因隋末戰亂而百廢待興的大唐王朝,如何開創貞觀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當務之急。” 

 “李世民善於納賢由來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就創辦了文學館,廣泛蒐羅賢才文士。” 

 “館中集有十八學士,既有以詩賦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許敬宗等,又有以經史學問著稱的孔穎達、陸德明、姚思廉等,還包括了極富政治軍事才幹的房玄齡、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學士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團,不僅幫助他成功奪取皇位,而且成為日後貞觀之治的核心人員。” 

 “然而,從秦府到皇宮,李世民此時面對的是更為複雜的朝廷環境,這險峻的局面來自當時朝廷中的三種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種人嗎?” 

 主播的互動取得的效果不錯,很快就有人在彈幕上進行了解答。 

 李治:一種是高祖皇帝時期的舊臣,這些人都出身於關隴貴族,或者是山東士族。 

 關隴門閥的思想的特點就是保守,特別是對老百姓有一種畏懼的情緒。 

 最後他的父皇重用這些關隴門閥,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花費了他好大氣力去打壓他們。 

 趙匡胤:第二種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他的這些部下。 

 要說李世民那個時候的幕僚,一個個名氣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人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的房玄齡。 

 不過這些人才雖然善於出謀劃策,但是他們對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不是很瞭解。 

 朱元璋:第三種人就是來自民間的力量,特別是那些跟隨李世民參加起義的山東地區的勢力。 

 也正因如此,這些人對山東地區的情況很瞭解。 

 尤其是玄武門之變的動亂結束後,對他們的情況也是瞭如指掌。 

 所以說,他們能夠非常正確的分析形勢,給李世民提出寶貴的意見。 

 “沒錯,三位帝王說的很對,李世民當時面對的正是這三種人。” 

 “面對複雜的局勢,李世民如何讓這三類出身不同的人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後不久,他下令召見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正是玄武門事變中,堅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併為其出謀劃策的魏徵。” 

 “李世民嚴厲地質問魏徵,為何要離間他們三兄弟。” 

 “魏徵卻神色自若地說,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的殺身大禍了。” 

 “大臣們都為魏徵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卻很欣賞魏徵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舊怨,而且馬上重用魏徵。” 

 “感激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徵從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世民聽取了魏徵的建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於是貞觀年間形成了兼聽納諫的良好風氣。” 

 “除魏徵外,當時經常進諫的大臣還有王珪、戴胄、馬周、張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長孫皇后。” 

 “甚至在隋煬帝時以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而聞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進諫的記錄。”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進諫的官員多達三十餘人。” 

 “其中,魏徵一人所諫前後二百餘事,達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於改進朝政,幫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確的決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為帝王,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實有慾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國家的。 

 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聽納諫,反而獨裁專斷,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那麼必然會影響朝廷的決策,很有可能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嚴重的會讓國家處於危險的境地。 

 歷代那些聽不進諫言的帝王已經給了他深刻的教訓,因此他必須積極吸取這些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他非常感激魏徵的直言納諫,讓他能夠時刻審視自己,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徵,對魏徵那麼看重,積極採納魏徵的諫言。 

 全在於魏徵懂得治國理論,懂得歷史的經驗教訓,也瞭解社會的現狀。 

 這樣一個諫臣是站得高,看得遠的。 

 魏徵在治國方針方面的制定,在幫助他做一個英明君主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裝奪取皇權兩個月後,這一天清晨,都城長安異常熱鬧,文武百官從四面八方湧向玄武門。” 

 “他們要來參加李世民親自主持的題為‘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力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 

 “然而辯論一開始,便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 

 “然而,如何讓百姓安定下來,進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問,為何曾經繁榮富強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總結隋煬帝滅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興土木、廣治宮室,二是蒐羅美女、淫樂無度,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 

 “李世民驚歎於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創造奇蹟的民眾,在隨後的戰亂中,爆發瞭如此巨大的威力,讓隋朝政權土崩瓦解。” 

 “這些讓他對國與民、君與民的關係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封德彝:實現天下大治,要繼續實行高壓政策。 

 他作為山東士族的代表,自然要為他們這些士族發聲。 

 人心壞了,老百姓民心壞了,唯有實施高壓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動盪之中,他們山東士族是受打擊的對象。 

 現在他們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必須要反攻倒算。 

 魏徵:大亂之後民心思治,就像一個人渴久了,喝什麼都是甜的,餓久了吃什麼都香一樣。長期經過戰亂的百姓,他們希望能夠安定下來,過穩定的生活,過安定的日子。 

 他作為普通地主階級出身的官僚,代表著山東豪傑的利益。 

 他們是從瓦崗寨一路走過來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瞭解山東河北地區老百姓的動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日子。 

 “為了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和大臣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更好地治國。” 

 “在李世民眼裡,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體,休慼與共。” 

 “當君主的,如果通過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必然會引發政權的顛覆。” 

 “正是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李世民反覆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在這種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將這些思想轉化為一系列具體政策,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開。” 

 “而君臣論治的主要內容,則記錄在李世民時期史官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一書中,被後人傳頌。” 

 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會被老百姓覆滅。 

 他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身為帝王必須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棄之而不用,誠可畏也。 

 這句話是他從隋朝滅亡得出的一個教訓,時刻警醒著他。 

 皇帝不過是老百姓因為你有道才推選出來的,可如果你要是無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煬帝的下場一般。 

 “一個清明社會的出現,必須以法治作為前提,而且保證執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開始,便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訂《武德律》,制定《貞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