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11章 玄武門之變的魔咒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他還覺得非常遺憾,沒有勸住父皇。 

 那個時候,父皇都已經年近五十歲了,身體大不如從前。 

 甚至還經常生病,身體越發虛弱,根本就經受不住遠征的勞碌。 

 最後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他所料,一趟遠征回來,父皇的身體就垮了,沒兩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沒有去遠征高句麗,說不定還能多活兩年,不至於那麼早就離世。 

 “在東征高句麗的過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實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御駕親征,更像是一位遲暮的舞者在進行自己的終幕演出,像宣洩,像狂舞。” 

 “作為天子,李世民有時會親自領兵衝鋒。” 

 “為了填充壕溝,他會親自牽著馬,一趟趟的幫將士們運送石土。” 

 “將軍中箭,他親口幫忙吸出淤血。” 

 “將領病重,他就親自為其敷藥。” 

 “不過不得不說,這次遠征也確實打出了唐軍的風采。” 

 “在遼東城,唐軍四千人對戰敵軍四萬人。” 

 “白巖城下,唐軍八百人對戰敵軍萬餘人。” 

 “駐壁山之戰,唐軍三萬人對戰敵軍十五萬人。” 

 “唐軍連拔敵城十座,殺敵六萬人,俘虜敵軍二十餘萬,而唐軍方面只陣亡了士兵兩千人。” 

 “如此戰績,如果統帥不是威名已經沒有辦法更高的戰神李世民,換成任何一個其他將領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時已經年近五旬的李世民,彷彿又變成了曾經那個傲視天下的追風少年,那個百戰無敵的天策上將。” 

 趙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體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戰績。 

 接連以少勝多,甚至用兩千將士的陣亡換取殺敵六萬,俘虜敵軍二十萬。 

 這樣的戰績讓他羨慕,也讓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拼殺上來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戰績的厲害之處。 

 不過也確實如主播所說的,出征的這場戰役是李世民最後的輝煌。 

 遠征高句麗回來之後,李世民的情況就每況愈下,身體一天比一天糟糕。 

 “後世很多人評價唐滅高句麗之戰,說這場戰爭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場敗仗,這樣的驕人戰績何敗之有!” 

 “不過對於李世民來說,這場戰爭遠沒有實現他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李世民原本是衝著給高句麗滅國去的。” 

 “但最終李世民並沒有滅國,讓李世民停下前進腳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貞觀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軍開始圍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軍頑強,唐軍奮勇,雙方打的都異常賣力。” 

 “尤其是唐軍中的一個小夥,身不披甲,一襲白衣,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異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趕緊把小夥子叫來身邊表揚,一番詢問得知小夥子是薛仁貴。” 

 “薛仁貴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將軍,主播以後有機會重點講一下薛仁貴的故事。” 

 “唐軍和安市軍,打的是有來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這場戰爭從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遼東地區早寒,唐軍來的時候只穿著夏裝,朝廷沒給他們準備換季衣物。” 

 “寒風刺骨外加糧草見底,李世民知道,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來了,只好無奈的下達了撤軍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親自指揮的最後的戰役,以華麗的曲調開篇,卻已黯然撤兵畫上了休止符。” 

 “回軍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將所有死在遼東的將士屍骨一併帶回,並親手為他們寫了祭文。” 

 “幾個月不換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經臭了,身邊的人勸他換換。” 

 “但李世民不願意,說是和太子約好了不見面不換。” 

 “聽說太子大老遠的趕來迎接自己,李世民很開心,也可能是著急換衣服吧。” 

 “李世民策馬疾馳,終於見了太子,也換了衣服。” 

 薛仁貴:太宗陛下,我已經完成了您交給我的任務。 

 雖然太宗皇帝早已經離世多年,但他永遠都會記得太宗皇帝對自己所說的話。 

 因為他在遠征高句麗的戰役中優秀的表現,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軍回來的路上,太宗皇帝還把他叫到跟前,進行了一番囑咐。 

 他到現在都還清楚的記得,太宗皇帝對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對他說道:此次征討高句麗,朕不怎麼開心,但最開心的是得到了你這樣的猛將,朕和手下的將領都老了,將來還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滅了高句麗。 

 現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訴太宗皇帝的在天之靈,他薛仁貴已經做到了,高句麗被他消滅了。 

 “李世民回到長安後,依舊對沒能滅掉高句麗耿耿於懷,派人叫來了年近八十的老將李靖。” 

 “李世民很詫異為什麼舉全國之力,卻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高句麗。”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讓李世民詢問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當時攻打安市城,他曾經建議陛下繞過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聽到這,悵然若失的說當時的事已經有點記不住了。” 

 “從高句麗撤軍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長安城依舊不見好。” 

 “之後兩年,也是接二連三的生病。” 

 “隨著李世民的身體每況愈下,他或許也意識到自己時日不多了,便在貞觀二十二年寫了一本《帝範》交給太子。” 

 “書裡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到如何對待子民,從賞罰用人到務農打仗,都給出了很實在的建議。” 

 “看得出來,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聽到這裡有些難受,眼眶在泛紅,淚水在打轉。 

 這就是他們一直敬愛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終結,也不忘做好一個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臨終前交給太子的《帝範》,在大唐可謂是人盡皆知。 

 這本《帝範》是在向太子傳授怎麼做好皇帝的經驗,異常的珍貴。 

 太宗皇帝不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會留下《帝範》,讓太子參照裡面的建議治理國家。 

 好在太子最後沒有辜負太宗皇帝的期待,繼任皇位後,同樣把大唐治理得國泰民安。 

 “在這本書裡,李世民還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單的回顧與反思。” 

 “他說到自己年輕時,一心想平定戰亂、濟世安民。繼位之初,勤勤懇懇,如履薄冰。可人難的不是一時做得好,而是一輩子做得好。” 

 “後來自己也開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開始鬥雞走狗、縱情聲色,每次想到這些都為自己臉紅。” 

 “可是,自己畢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過微。” 

 “功大過微,算是李世民對自己非常客觀的評價了。” 

 “李世民和他的貞觀之治,結束了自魏晉以來四百餘年的動盪。” 

 “繼位之初的李世民廣開言論,勤於政務,讓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過了起來。” 

 “可執政後期的李世民,也確實開始懈怠了,對群臣的意見是聽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 

 “不過人無完人,功大過微的李世民絕對稱得上是一代聖君。” 

 李世民:功大過微,朕對自己的評價非常客觀。 

 弒兄殺弟逼父退位,這是他怎麼也抹不掉的汙點。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績,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同。 

 現在的他治理國家一直如履薄冰,還沒有開始縱情聲色,這一點是他要時刻銘記於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陸陸續續離世,沒有了人監督,才讓他有些鬆懈了。 

 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後來沒有人諫言,他也要時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縱情聲色的荒唐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憑藉自己的功績,他完全稱得上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