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3章 大清唯一的皇帝

 “所以,雍正剛一即位便果斷地頒佈了十一道諭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下令清查全國各地錢糧虧空,嚴令各地三年補齊所有錢糧虧空。”

 “與此同時,設置中央審計機關會考府負責監督審查。”

 “當時從皇族、中央到地方,只要是貪汙錢糧。”

 “不分皇親貴族、朝中重臣、地方大員,雍正皇帝都概不赦免,一律嚴懲。”

 “還有就是貪官親戚也有責為其代為賠償虧空,下級官員和地方百姓不能為上級官員代賠虧空等等。”

 “當時凡是虧空的貪官,一經揭露便會被革職審問,沒有法外開恩的現象。”

 “因而各省被罷免查辦的官員數量高達三分之一,還有許多省級官員也被革職查辦。”

 “雍正皇帝的這些嚴厲治貪措施使全國貪官無所遁形,三年之中吏治腐敗之風很快扭轉,錢糧虧空得以補全,國庫也漸漸充實。”

 “清查虧空,讓康熙晚年貪汙腐敗的官員原形畢露,並快速吐出曾經貪汙的大部分銀兩,使大清國庫迅速充盈起來。”

 “國庫充盈了,國家才會強盛,軍隊也更有戰鬥力。”

 “因此西北戰局才連連獲勝,解決了康熙沒有解決的問題。”

 崇禎: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不得不說,朕很佩服雍正的魄力。

 儘管大明和大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他也對大清的皇帝沒有好感,但雍正的做法令他欽佩。

 同為皇帝,他自然清楚雍正的魄力有多麼大。

 不管是皇親貴族,或是朝中重臣,又或是地方大員,只要一經發現貪汙腐敗,就會被革職嚴懲。

 光是這一點,就不是每一個皇帝敢做的,其中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他的大明也有很多這樣貪汙腐敗的人,他之前一直猶豫不決,不敢動手。

 但知道了雍正的大魄力後,他不再猶豫,也打算效仿。

 哪怕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要以雷霆手段制住這股貪腐之風。

 “中醫治病講究去根,而國家治貪則講究治本。”

 “大力懲治貪官,澄清國內吏治後,雍正皇帝制定頒佈了合理的廉政制度,從根本上杜絕貪汙腐敗現象。”

 “這一廉政制度就是禁止上禮、火耗歸公和發放養廉銀。”

 “其中禁止上禮就是禁止地方官員向上級官員上禮,一旦查出都會受到嚴厲懲罰。”

 “這一制度的實行,避免了各地官員剝削百姓和貪贓枉法。”

 “火耗歸公就是各地政府向百姓徵收的開支銀兩都統一交到上級省府,再由省府按一定合理的比例撥發下去。”

 “如此一來地方官員即便多徵也無法貪汙,就不會再對百姓橫徵暴斂了,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各地百姓的賦稅壓力。”

 “發放養廉銀就是從火耗歸公的銀兩種撥出一部分,按品級發放給各地官員,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避免他們貪汙受賄。”

 “例如一位地方縣令就能收到四千兩以上的養廉銀,在清朝一兩銀子可以買150斤大米,這樣的養廉銀俸祿足以讓他們一家衣食無憂。”

 “而對於在京官員則發雙倍俸祿和獎賞銀,不被生活所困,且能生活安逸的各地官員們自然也就不會冒著危險貪汙了。”

 大明朝千千萬萬的官員聽到大清官員的養廉銀這麼豐厚,一個個羨慕得兩眼發紅。

 只有他們才深刻的明白,養廉銀有多麼的香。

 他們雖說是官員,但每年的俸祿少得可憐,想要養活一家老少難上加難。

 不是他們非要貪汙受賄,而是被逼的沒辦法。

 他們大明的官員要是也能有養廉銀,哪裡會有這麼多的貪官汙吏呢!

 一個地方縣令就能有四千兩的養廉銀,著實讓他們羨慕。

 “不過,雍正深知只有保障了農民的安定,才能確保國家的穩定。”

 “明朝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對農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一直沒能實行下來,於是雍正決心完成它。”

 “為了更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改革賦役制度,雍正強力推行攤丁入畝的制度。”

 “這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除此之外,雍正還完善了密摺制度。”

 “雍正的心思非常縝密,他需要了解全國各地每天的情況,才能較好地掌握住他的權力。”

 “康熙時就有秘密奏摺,是皇帝的心腹所寫,內容包括風俗民情、官場隱私、地方治安等。”

 “這種奏摺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別人不得開啟。”

 “皇帝看完加註批示後,直接返回給本人保管。”

 “這樣,皇帝通過奏摺就可以直接同官員對話,瞭解詳細的實際情況。”

 “雍正認為這是個瞭解下情的好辦法,於是擴大了可寫密摺人的範圍,各省督撫、提督和一些中下級官員等都可以密摺奏事。”

 “如此一來,雍正既能對全國各地的情況瞭如指掌,同時又能嚴密地控制地方官員。”

 “密摺制度的發明,能夠使皇上更有效的全面瞭解,朝廷眾臣及民間的實際情況。”

 “也使得朝廷眾臣人人小心謹慎,不敢亂作為、亂說話。”

 “同時也增加了皇上與朝臣的溝通交流機會,皇上可以利用密摺,經常性的與在外地為官的官員溝通,討論相關事項,使皇上在做決定之前有更全面的思考。”

 張居正:想不到最後繼承我衣缽的,居然是大清皇帝。

 他的一條鞭法對老百姓有極大的好處,只要推行下去,就必然可以改善大明現在遇到的困境。

 可想要推行一條鞭法,遇到的阻力之大難以想象。

 一條鞭法沒有在大明落地生根,反倒在大清生根發芽,這不得不說有些諷刺。

 不過讓他欣慰的一點,就是主播已經告訴了他改革失敗的原因。

 總結了失敗的原因,他相信自己不會再走老路子,會讓一條鞭法徹底在大明王朝全面推行。

 “雍正在位時還設立了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迅速處理各種軍機大事的機構。”

 “最開始是為了方便雍正處理對準噶爾的用兵事宜,那時還只是一個臨時處理軍事要務的機構,設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

 “這些官員都是臨時抽調過來的,軍機章京主要負責文字處理。”

 “由於雍正諭旨基本上都由軍機處直接轉發,而且雍正每天都定時召見軍機大臣,有事的時候更是隨時召見,所以軍機大臣常常到半夜都不能休息。”

 “後來,軍機處開始處理全國所有的機密事務,取代內閣成為了國家的實際中樞。”

 “軍機大臣都由雍正親自挑選,聽命於他。”

 “這樣一來,雍正將國家的一切權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封建專制達到了頂峰。”

 “軍機處的成立使得皇帝更加集權,全面接管軍政大事。”

 “因為軍機處的臣子,相當於秘書的角色,他們更多的是執行皇帝的命令,而不會跟皇上分權。”

 “並且使得皇上對軍隊的管理更加扁平化,有助於皇權的穩固。”

 劉徹:不得不說雍正有些能耐,通過設立的軍機處牢牢控制國家的權力。

 提出軍機處的想法並不難,困難的是成功設立軍機處。

 任誰都能看得出來,軍機處極大的增強了皇權,把全天下的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

 他要是設立軍機處類似的機構,必然會遭到一眾重臣的反對,特別是宰相的抵抗。

 很明顯,一旦設立軍機處,就相當於剝奪了宰相的權力,廢掉了宰相一職,自然會引發宰相的反抗。

 但為了集中皇權,牢牢掌控全天下的大權,他肯定是想設立軍機處的。

 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要等他打敗匈奴,才能有超強的威勢排除一切阻力,推動軍機處的設立。

 “為了完善對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雍正頗費了一番功夫。”

 “當地土司制的弊病越來越突出,土司之間經常為爭奪土地人口進行戰爭,有時候又聯合起來共同反叛中央朝廷,因此成了國家大患。”

 “雍正一方面派兵平定土司的叛亂,一方面認真調查,研究解決土司問題的根本辦法。”

 “雍正四年,鄂爾泰提出將雲貴土司改土歸流的設想。”

 “雍正認為這是個治本之策,於是當機立斷,命令鄂爾泰完成此事。”

 “之後,雍正開始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並委派有任期且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

 “這一舉措不僅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而且解除了西南少數民族的災難,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通過實行改土歸流等邊疆民族政策,瓦解了少數民族土司專制的局面。”

 “廢除邊疆少數民族少部分人的特權,使全國政令一致,有助於清政府的中央集權。”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力興辦學校,統一文化思想與意識形態,有助於民族的融合發展,對後世的意義十分巨大。”

 朱棣:委派流官管理西南地區,這個改土歸流辦法真是妙啊!

 西南地區的土司叛亂時常困擾著他,但他一直都沒有想出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事。

 他帶兵平定西南土司後,為了西南地區的穩定,他讓當地統治者土司作為世襲的官吏管理當地。

 一開始還可以保持西南地區的和平穩定,可時間一長土司就容易叛亂。

 叛亂,平叛,再叛亂,再平叛,週而復始,令大明不厭其煩。

 但是現在雍正的改土歸流給了他啟發,讓他找到了徹底解決西南叛亂的辦法。

 在西南地區劃分州府縣,再派遣有任期的官員前去管理。

 一開始可能會遭到當地土司的抵制,但在朝廷大軍武力鎮壓下,時間一長,西南地區徹底納入大明的統治,將再也不會有土司反覆叛亂的事情發生。

 “雍正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每天堅持批閱大量的奏摺,不巡幸,也不遊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