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4章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第234章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各朝古人瞭解完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也紛紛明白雍正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

 各朝的老百姓對雍正深深渴望的同時,各朝的皇帝則對雍正的一些舉措更為感興趣。

 其中最為感興趣的兩個點,一個是軍機處,另一個是攤丁入畝。

 按照主播所說的,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君主集權的頂峰,這是身為皇帝的他們畢生追求的,把全天下的權力集中到他們一個人手中。

 而另一個攤丁入畝政策,則是號稱古代王朝時期賦稅制度前所未有的革新,同樣也是他們極為感興趣的。

 李世民:主播,可以詳細說一下軍機處和攤丁入畝嗎?

 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軍機處和攤丁入畝對他的大唐有深遠的重大意義。

 蘇晨見到不僅僅李世民在詢問,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各朝皇帝也在詢問。

 對於這些大佬的請求,蘇晨沒有二話,在平板上找了一張故宮軍機處的圖片給大家看。

 “天街以北的內朝便是通常所說的大內,是皇帝與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其中,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也被稱為領袖。”

 “為了保密,雍正只同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等少數人秘密商議。”

 雖然他很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讚嘆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制度。

 “軍機大臣的任命或者罷免,也並不由吏部掌管,而是直接由皇帝最後圈定。”

 “按照清朝的規定,乾清門前被稱為天街的廣場,是劃分內外兩朝的分界。”

 “軍機大臣惟用親信,不問出身,他們與皇帝的親近程度從軍機處所處的位置便能夠充分體現。”

 “從雍正十年開始,領班軍機大臣都由執掌內閣的大學士擔任,各種文件奏章只能由領班軍機大臣先行閱覽。”

 “他們被皇帝視為左右手,被同僚們視為權威和榜樣。”

 “在這片被稱為外朝的區域內,還聚集著內閣、六部等維持朝廷日常運作的主要衙門。”

 朱元璋:看起來,軍機處有些像咱設立的內閣,但好像比內閣的地位更高。

 “雍正四年,為了徹底解決西北地區的叛亂,雍正開始積極謀劃征剿準噶爾部。”

 他倒是不擔心自己的皇權被內閣首輔制約,他擔心的是後代子孫壓不住內閣首輔。

 內閣儘管可以讓他的皇權得以集中,但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容易讓內閣首輔的權力過大。

 “軍機處的位置在天街的西北角,由此向北,便是後宮之中最接近外朝的養心殿。”

 “而這個簡陋的地方,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名字,軍機處。”

 “根據雍正時期軍機大臣張廷玉製定的制度,當天的奏摺必須在當天處理完畢。”

 “這些大臣們日常的工作場所,雖顯簡陋,卻是清朝官僚行政體系的核心,更代表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

 根據他制定的制度,從雍正皇帝以後,遇有軍國大事,皇帝就要召一牆之隔的軍機大臣到養心殿面議。

 “房間內的大臣們或挑燈夜讀,或奮筆疾書。”

 他為了加強皇權,殺了不少大臣才廢除了宰相,創立了內閣。

 “這樣的選拔辦法使得軍機大臣之間沒有等級差別,僅因各人的資歷、年齡、入值時間,特別是受皇帝寵信程度的不同,名次才有前後之分。”

 這一套流程下來,極大的方便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也讓軍機大臣的權力大增。

 “職務的便利為軍機大臣們帶來了更多的權力,但在軍機處草創之時,這樣的權力卻十分有限。”

 張廷玉:軍機處的制度流程正是我制定的,如今看來效果很顯著。

 弄好以後,再送到養心殿,交皇帝審閱、御覽、欽定。

 “至於新進者,不僅沒有發言權,每次奏對進出宮殿時,還需趨前捲起門簾,因而被戲稱為挑簾子軍機。”

 “這讓軍機大臣們每天都能與皇帝見面,有時甚至不得不多次往返于軍機處和養心殿之間。”

 “一派忙碌的景象之中,卻沒有人敢高聲喧譁,只有在天微微亮時,大臣們才放下手中的筆,前往後宮參見皇帝。”

 “他們都是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拔的親信重臣,少則二三人,多則八九人。”

 “從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就成為大多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場所。”

 “旁邊還有官吏在來回走動,或分發奏摺,或來回踱步。”

 “從軍機處到養心殿步行的距離不足五十米,這樣的設置顯然是為了方便皇帝,使他能夠隨時召見軍機大臣,傳達諭旨、處理政務。”

 “在制定出周密的計劃後,開始向西北秘密調集兵馬糧餉。”

 “在清朝九品十八級的官制中,原本沒有軍機大臣的位置。”

 “而在百姓眼中,他們就是大清王朝的宰相。”

 更加準確的應該說是有事則召,無事則免。

 但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卻完美的解決了這一點,讓天下權力被皇帝一個人掌握,這一點讓他頗為欽佩。

 “兩百多年前,當紫禁城還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時,乾清宮門外牆下的這片低矮的平房內,已是燈火通明。”

 “天街以南的大殿是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主要場所。”

 而軍機大臣在耳提面命記住以後,回到軍機處再進行起草、擬寫。

 “因事屬機密,辦理了幾年,內外臣民並不知曉國家將有用兵之舉。”

 “直到雍正七年,大軍將發,因不得不動用民力,秘密籌辦之事才浮出水面。”

 “而雍正也正式宣佈,在戶部專門設立臨時承辦軍務的辦事機構軍需房。”

 “隨著戰局的變化,前線戰事吃緊,軍需房的辦公地點才被移到現在的位置,機構名稱也改為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

 “在軍機處初設時,這裡只有幾間比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門使得這裡的光照嚴重不足,辦公條件很差。”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藉著修繕宮殿的機會,下令將原先的板屋改建為瓦屋,軍機處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儘管辦公條件有所改善,但軍機處作為臨時辦公機構的性質卻並未改變。”

 “在很長時期內,軍機處一直沒有被列入國家的正式機構,也沒有被授予正式的國家最高政務機構的名義。”

 “在雍正和乾隆時期修訂的記載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書《大清會典中,甚至沒有軍機處的名字。”

 “因為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創立軍機處實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和珅:一開始的軍機處異常寒酸,說出去都沒人敢相信這簡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權力中樞。

 軍機處剛剛開始設立的時候,只有幾間簡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連衙門的印信都沒有。

 直到雍正十年,根據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學士們進行商議,才確定正式頒發給軍機處一顆大印,印文就是辦理軍機印信。

 當時命令由禮部去鑄造,是銀製的龜鈕。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個軍機處的印信,印文改成辦理軍機事務印記。

 “公元1620年九月,在設立太子的嘗試經歷了兩次失敗之後,後金的創始者努爾哈赤推出了一項重大舉措。”

 “努爾哈赤從自己的兒子、侄子中挑選了八名和碩貝勒,在每五日一次的集會上,討論國策、制定軍政、獎懲官員,甚至可以罷免皇帝。”

 “這種被後世稱為八王議政的舉措,讓努爾哈赤帶領的草原部落日趨強大,並最終成為足以與明朝相抗爭的後金政權。”

 “但它也給後來的皇位繼承者們帶來無窮的煩惱,最先感受到的這種煩惱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

 “1626年,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

 “不過,其他幾位和碩貝勒擁有幾乎與他一樣的權力。”

 “為了確立自己君權至上、大權獨攬的統治格局。”

 “皇太極先是通過設立總理一切事務的八大臣,剝奪了諸貝勒直接統兵、理財、斷獄的特權。”

 “而後命令宗室貴族中的王爺和每旗另選出三名議政大臣,共同處理國政,這種新形式被定名為議政王大臣會議。”

 “為了進一步削弱皇室宗親對皇帝權力的影響,1636年三月初六日。”

 “皇太極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內三院和六部,分別掌管起草詔書、發佈命令和處理日常政務。”

 “但這樣的改革並沒能改變後金政權的民族特徵,熟悉儒家的文臣們不能參加有關國家事務的會議,沒有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力,同樣也無法阻止議政王大臣們對權力的爭奪。”

 順治:皇爺爺的八王議政制度給父皇帶來了大麻煩,同樣的,父皇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也給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他們大清頗具特色的一種制度,議決的內容除了軍國要務外,還有制定法規、處理王公大臣等。

 即便他入關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仍然有很大的權力,嚴重製約了他的皇權。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要比他這個皇帝的權力還要大。

 有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討出來的決議,即便他這個皇帝再不滿,也無可奈何。

 “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

 “在八旗諸王都有資格作為候選人的情況下,在朝中手握重權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將年僅六歲的順治扶上了大清皇帝的寶座。”

 “在清朝的歷史中,第一次出現了少主重臣的局面。”

 “手握大權的多爾袞和他所掌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為滿洲八旗成為中原正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對於年幼的順治皇帝來說,多爾袞卻成為了清廷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

 “順治四年十二月,在滿漢大臣的請求下,多爾袞被允許不對皇帝行使跪拜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