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4章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第二年十一月,順治又晉升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十二月,三十八歲的多爾袞病故於河北灤平。”

 “一位凌駕君主之上的權臣突然去世,卻是年僅十四歲的順治親政的意外機會。”

 “順治把多爾袞的一系列罪狀公之於眾,清除了多爾袞的親信,起用了被多爾袞罷免的大臣。”

 “剛剛親掌皇權的順治皇帝,急需在制度上打破祖制的束縛,減少在決策上對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依賴。”

 “但在已經日趨完善的議政王會議制度面前,年輕的皇帝並沒有太多行之有效的辦法,而已經成熟的明朝專制體制自然成為順治皇帝不得不學習的榜樣。”

 “1658年,順治下令在內三院的基礎上建立內閣,試圖將一個馬背上建立的政權改組為一個穩定的文治政權。”

 “但僅僅三年後,順治就駕崩了。”

 雍正:朕愛說實話,多爾袞雖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說多爾袞對大清有莫大的功勞。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多爾袞實際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國統治的一個真正的締造者。

 因為那時候天下還沒有徹底平定,而順治爺年紀還小,只有幾歲而已,一切都要靠多爾袞。

 那時候是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派兵去打農民起義,然後下江南去消滅那些南明政權。

 所以客觀來說,多爾袞對於清朝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但不管怎麼說,多爾袞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滔天大罪,實屬死有餘辜。

 “隨著年僅八歲的康熙登上皇帝的寶座,順治帝的改革嘗試也宣告終結。”

 “根據順治遺詔,索尼和鰲拜等四位並非宗室親貴的議政大臣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四位輔政大臣上臺伊始,便立刻下令廢除內閣,將順治皇帝作出的漢化改革一一廢除。”

 “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後的鰲拜,也逐漸將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舉剷除專權跋扈的鰲拜集團之後,被迫中斷的改革在年僅十五歲的康熙手中得以繼續。”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啟內閣,並按照明朝內閣的體制將制度細化完善,使得清朝內閣真正成為國家行政體系中的中樞。”

 “來自全國各級官員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內閣學士先行審閱,再把他們的批閱建議和處理意見連同原先的奏請文書一起送交皇帝欽定。”

 “這種被稱為票擬製度曾經是明朝內閣最為重要的職責,也是內閣大學士們最核心的權力。”

 “但鑑於明朝內閣首輔權重的教訓,康熙授予大學士的權力極為有限。”

 “在康熙建立的權力格局中,沒有實權的內閣成為名義上的負責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的最高機關。”

 “但在尊崇滿洲的既定國策下,議政王大臣會議仍然保留了奏軍國重務的特權。”

 “為了進一步加強手中的皇權,康熙開始嘗試從明朝承襲的政治體制中尋求突破。”

 “在乾清宮廣場南側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軍機處更接近大內的場所。”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從翰林院內選擇了博學善書的年輕漢族官員,在這裡組成了一個新的辦事機構南書房。”

 “南書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讀書的場所,而入職南書房的官員們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講今論史。”

 “儘管康熙曾多次告誡,入值南書房的官員們不得干預外朝處理的政務,但是有時也讓他們參與特頒詔旨的草擬書寫工作。”

 雍正對於順治爺和康熙爹的事蹟瞭解得比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後的用意。

 那時候順治爺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紀太小,還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很現實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來輔佐。

 由於順治爺漢化比較嚴重,滿州的王公大臣對這一點很不滿意。

 這些王公大臣會利用父皇即位這樣一個契機,加強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權力。

 而順治爺給父皇指派的四個輔政大臣都是為大清出過大力的,也特意讓他們四人制約議政王大臣的權力。

 只不過後來鰲拜囂張跋扈,一個人大肆專權,危害皇權。

 所以父皇長大了之後,就把鰲拜滅了。

 父皇為了加強皇權,專門組建了一個南書房。

 入選到南書房的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學水平很高的漢人。

 一開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討論學問,後來就逐漸發展到了讓他們參與機密。

 所以從父皇中期以後,參加中樞決策的就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內閣,還有南書房。

 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後的權力還是集中在父皇手裡。

 “與皇帝的關係越親近,手中掌握的權力就會越大,這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對於皇帝來說,大臣手中權力的增長,就是對帝王皇權的削弱。”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這是雍正皇帝親筆手書的一副對聯,從中便能夠感受到他對集權的渴望。”

 “1722年,當四十五歲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寶座時,已是清軍入關的第七十八個年頭。”

 “歷經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國,已初步呈現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實辦政務的歷練,也讓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務鬆弛、積弊叢生,在兩次廢黜太子之後,爭奪皇位的鬥爭也影響了政局的穩定。”

 “而清朝歷史上曾經兩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讓雍正皇帝對內閣或議政王大臣會議心有餘悸。”

 “終於,在西北軍情刻不容緩之時,能夠幫助皇帝總攬軍權的軍機處,成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創設了軍機處得以將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後,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種能夠將更多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摺。”

 張廷玉:奏摺也並非是當今皇上首創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間才開始有的。

 他對奏摺制度非常瞭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採用奏摺,就是因為奏摺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點。

 因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進言,所用題本都是層層機構遞轉。

 而中間又經過寫提要、票籤等等環節,所以容易洩密,速度又慢。

 而奏摺是大臣本人親筆書寫,派專人送到皇宮,由太監把奏摺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間沒有任何環節,時間快,而且很保密。

 據他所知,最早的奏摺是內務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內務府包衣屬於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與主子之間的通信也可以被視為皇帝的家信。

 事實上,李煦最初十餘年來的密摺之中,都是關於雨水、收成、物價等當地的瑣事,並無機密性可言。

 但在密摺之上,康熙皇帝還是用硃砂筆作了批語,叮囑李煦奏摺之事不可讓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摺制度,主要是因為對地方官員和朝中漢族大臣還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來,康熙皇帝可以通過奏摺制度讓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監視地方的動向,監視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動,監視其他的官員。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後,立刻下令,將有權進呈奏摺的官員品級擴大到五品。”

 “京內外官員,無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幸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摺言事。”

 “在故宮之中,軍機處是為數不多的向公眾開放的展館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宮中的能工巧匠特製的專門放置奏摺的匣子。”

 “為了保證奏摺在傳遞過程中不被洩露,匣子上的小鎖只有兩把鑰匙。”

 “一把分發給得到皇帝特許上摺奏事的官員,另一把則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摺匣的廣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國各地。”

 “而對各級官員來說,利用奏摺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種皇帝賦予的權力。”

 “因為除非經過皇帝的允許,任何人都無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摺中所寫的內容。”

 “如此一來,中央朝廷與地方官員的公私事件和人際關係,事無鉅細,皇帝都可以從奏密摺中直接瞭解到。”

 “同時地方與中央之間,除了正常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之外,又形成了一種相互監督制約的關係。”

 “這樣扁平化的監察體系,在民主體制日益發達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期的清朝,卻成了懲治吏治腐敗比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種弊端,即大臣之間可以相互告密,下級官員可以越級舉報。”

 劉徹:滿清雖說是入主中原的蠻夷,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一些能耐的,這個奏摺制度就很不錯,朕非常喜歡。

 他身為皇帝,一下子就敏銳的發現了奏摺的妙處,讓他不禁大為歡喜。

 奏摺對於他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監視全國各地,加強對全天下的掌控力度。

 他要是把奏摺推行到全國,就相當於在全國各地安插了耳目。

 如此一來,天下各地發生了什麼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讓各地的官員不敢貪汙腐敗,畢竟說不準身邊就有人告密。

 奏摺制度雖然有一些弊端,但優勢也非常明顯,他很難不動心。

 一想到這裡,他在心中暗自琢磨,或許可以把奏摺制度拿來大漢用一用。

 “現在存世的奏摺稿本中,康熙年間的奏摺共有三千餘件。”

 “而只有十三年時間的雍正朝,卻有奏摺四萬一千件。”

 “這樣算來,在執政的四千多個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閱十件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