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0章 辛酉政變,慈禧登上政治舞臺

 第240章 辛酉政變,慈禧登上政治舞臺 

 大清王朝接連兩次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讓各朝古人唏噓不已。 

 大家瞭解到雍正的事蹟後,才明白大清帝國有多麼的強大,也難怪主播會說大清帝國是歷朝歷代中皇權達到頂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強大的大清帝國,卻被外國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統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難免有一種類似兔死狗烹的感覺。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們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槍林彈雨,恐怕也會有此下場。 

 各朝的統治者從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如果不和外界接觸,遲早有一天也會面臨清朝的悲劇。 

 但令各朝的統治者好奇的一點,就是清朝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的第二年進行了洋務運動。 

 按照主播所說的,洋務運動既有清政府大力推動,也有國外列強大力支持,理應會讓大清帝國慢慢強大起來。 

 要說大清晚期時代哪個人名氣最大,就不得不提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 

 很多人對洋務運動大感興趣,紛紛在彈幕上詢問主播。 

 “因載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 

 “用一句話來概括咸豐的安排,就是授予顧命八大臣票擬權,授予兩宮太后批紅權和掌印權。”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從國內外的危局中挺過來。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病危。” 

 “兩宮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蓋章,自己的決議就沒辦法生效。” 

 可那時的大清江山已經風雨飄搖,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面臨著危機。 

 原因很簡單,慈禧正是通過辛酉政變登上了政治舞臺,為日後統治大清帝國奠定了基礎。 

 愚蠢的咸豐皇帝最後臨死前還出了一個昏招,把皇位交給年僅六歲的唯一兒子。 

 因此他們很好奇,這個洋務運動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運動,獲得清政府和外國列強大力支持居然也失敗了。 

 “在這6年時間裡,咸豐要考慮如何才能保證大清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兒子的手裡,而不是旁落他人。” 

 他清楚的記得在英法聯軍將要攻打北京時,咸豐就帶著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莊。 

 “這兩枚印章作為頒佈詔書的符信,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祈。” 

 可如今看來,他還是小瞧了咸豐的膽小如鼠,連皇宮都不敢回去。 

 原本大清江山就已經岌岌可危,現在朝堂陷入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大清王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動發起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 

 結果戰爭都快結束一年時間了,咸豐還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後病逝。 

 “一是冊立載淳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另外咸豐還偷偷給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咸豐明確說道,如果將來慈禧不老實,慈安有權將其誅之。”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 

 “不過在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之前,大清還發生了一件重大歷史事件——辛酉政變。” 

 他就不相信咸豐沒有其他的宗親,同年齡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咸豐死後,肅順深知,擬旨要想通過,必須先批紅,再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大印才能生效。” 

 “因為他當時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懿貴妃慈禧生下的載淳,真正困擾咸豐的是未來的大政安排。” 

 可把皇位交給六歲小兒,並讓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關係,共同輔佐小皇帝,這麼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蘇晨思索再三,還是決定給各朝古人重點提一下辛酉政變。 

 在大清江山即將倒下的那一刻,還選擇把皇位交給六歲小兒,這不是讓大清朝滅亡得更快嗎? 

 他要是在咸豐的位置,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給有能力的親兄弟。 

 “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形成三角制衡關係,誰也別想一家獨大,確保載淳順利接班。” 

 “關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咸豐不用考慮太多。” 

 可從主播那裡瞭解到的情況,大清帝國最後還是滅亡了。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咸豐思考再三,最終做出幾個安排。” 

 “二是任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政務大臣,輔佐載淳,這八人即顧命八大臣。” 

 “估計是自覺時日無多,咸豐令人傳旨,連夜召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商討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要是大清朝穩如泰山,把皇位交給六歲的小兒子也可以。 

 他身為大漢的皇帝,最是清楚權力的誘惑力有多大。 

 劉徹:朕要是沒有記錯,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簽訂《北京條約》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豐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是說戰爭結束快一年時間了,咸豐皇帝還沒敢回到北京,如此膽小窩囊的皇帝也是少見。 

 咸豐的窩囊,他之前就已經見識了。 

 “安排完後事,咸豐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他不用猜也知道,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肯定會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的。 

 “載淳只有6歲,按照清朝皇帝12歲親政的最低標準,載淳即位後起碼也有6年的實習期。” 

 “而如果兩宮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蓋上印章就可以下發執行了,不需要經過顧命八大臣的同意。” 

 “也就是說,論實權,兩宮太后比顧命八大臣要高。”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肅順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在給兩宮太后擬定封號時,故意貶低慈禧,沒有將慈禧與慈安一道尊奉為皇太后。” 

 “這還不算,他還剝奪了慈禧去咸豐靈前祭酒的資格。” 

 “肅順此舉意在挑起兩宮太后的矛盾,只要她們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機會趁機擴張權利。” 

 “修理完慈禧後,肅順隨即又聯合其他七個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個十分過分的要求。” 

 “這個要求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顧命八大臣擬好的諭旨,您只管蓋章就行,不需要改也不能改。” 

 “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給我們八個人處理就行了。” 

 “在肅順看來,慈安是個沒什麼主見的女人,嚇唬嚇唬她肯定能有收穫。” 

 “不過,肅順明顯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被修理一通後,慈禧的頭腦相當冷靜,她並沒有把封號被貶低歸咎於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當下必須要與慈安結盟。” 

 “而一向好脾氣的慈安此時也明顯感受到了顧命八大臣的意圖,這是赤裸裸的在挑釁自己。” 

 “如果她同意了,失去了對決策過程的話語權,就算日後回到京城,自己也只能聽命於人,一切都玩完了。” 

 “慈禧被八大臣排擠了,慈安也被八大臣威脅了,兩個人對肅順等人產生了怨念。” 

 “由此,原本被咸豐安排用來牽制慈禧的慈安,就這樣與慈禧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決定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 

 李世民:兩宮皇太后大戰顧命八大臣,這場戲精彩。 

 慈禧和慈安結盟對抗顧命大臣,咸豐臨終前的安排最後還是失策了,他對此絲毫不感到意外。 

 之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的表現就很愚蠢,一點也沒有明君的樣子。 

 現在咸豐看不清形勢,臨終前的安排全部作廢了,他反而覺得這就是咸豐正常的水準。 

 要怪就只能怪咸豐識人不明吧,沒有看清肅順的野心勃勃。 

 咸豐想得還挺好的,讓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一道輔佐小皇帝。 

 結果沒想到,咸豐剛一死,顧命大臣就想著大權獨攬了。 

 他很好奇,要是咸豐知道自己死後就有人跳出來,不知會是怎樣一種心情。 

 不過他也不禁感嘆,有愚蠢的君主,就會有愚蠢的臣子。 

 在他看來,肅順明顯就是腦子缺根弦,居然一下子把兩宮太后都給得罪了。 

 論實權,兩宮太后的權力比顧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即便想要大權獨攬,也應該逐一消滅也是最佳方案。 

 先把慈禧幹掉了,再來幹掉慈安。 

 而不是一下子得罪兩人,讓兩宮太后聯合起來。 

 “八大臣是咸豐生前指定的執政官,那麼兩宮太后能不能推翻咸豐遺詔,另尋聽話的執政官呢?事實上還真的可以。” 

 “咸豐生前擔心皇權被篡奪而設計出的權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無披露,實則漏洞百出。” 

 “八大臣的執政根基其實很弱,瞭解一下咸豐留下的這些託孤大臣就知道了。” 

 “頭一個是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駕崩時他就是顧命大臣。” 

 “現在咸豐駕崩,他還是顧命大臣,因資歷老又深受咸豐信任,故而是名義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二個是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他也是三朝元老,兩屆顧命大臣。” 

 “因受寵不及載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第三個是景壽,滿洲鑲黃旗人,世襲封一等公家。” 

 “他是咸豐姐姐的額駙,既是滿洲勳貴,又是外戚,位列顧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肅順,他是端華的親弟弟。” 

 “但同人不同命,端華是鐵帽子親王,肅順只是三等輔國將軍。” 

 “當然,肅順的職務並不低。” 

 “咸豐一朝,肅順累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 

 “掌握大清的財、政、軍三大權,實力不可小覷,是實際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五位是穆蔭,滿洲正白旗人。” 

 “咸豐駕崩前,穆蔭任兵部尚書,領班軍機大臣。” 

 “與前四位拼爹和拼老婆的大臣不一樣,穆蔭出身一般是通過考試上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