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0章 辛酉政變,慈禧登上政治舞臺

 “他因為能力出眾,一直深得咸豐器重,是當時資格最老的軍機大臣。” 

 “第六位是匡源,漢臣,時任禮部侍郎、軍機大臣。” 

 “匡源這個人自幼被稱為神童,出仕為官後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譽官場,但是他的節操一般。” 

 “英法聯軍攻陷天津時,眾大臣主張咸豐離京到承德躲避。” 

 “只有匡源據理力爭,主張堅守北京,誓與聯軍死戰到底。” 

 “然而在見識了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後,匡源被嚇破了膽,哭著求著讓咸豐帝帶他去承德,一時之間淪為笑柄。” 

 “第七位是杜翰,漢臣,時任工部侍郎、軍機大臣。” 

 “杜翰出身名門,他的父親是為咸豐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帝師杜受田。” 

 “仗著自己爹與咸豐的關係,他也深受咸豐信任。” 

 “最後是焦佑瀛,漢臣,時任太樸寺卿、軍機大臣。” 

 “相比於前幾位大臣,焦佑瀛有練兵方面的經驗,他曾主持天津一帶的團練武裝。” 

 “八里橋之戰後,因清朝的北方正規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朝廷急需善於練兵的大臣,於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豐的格外器重。” 

 雍正:糊塗,到底是怎麼安排顧命八大臣的人選的,簡直是漏洞百出。 

 他本就對咸豐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咸豐臨終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選,他還是被咸豐的愚蠢給氣笑了。 

 安排顧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這些顧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訴求。 

 唯有如此,才能讓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穩定,不至於出現什麼動盪。 

 而咸豐是怎麼做的,連平衡各方利益代表的人選都做不到。 

 顧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沒有一個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是咸豐安排顧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動盪不安的局勢下,獲得軍隊的支持就更顯得重要了。 

 可偏偏咸豐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排除了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讓那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如何肯善擺甘休? 

 尤其是主播剛剛提到辛酉政變,既然要發動政變,軍隊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不用想也知道,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肯定有參與到辛酉政變中。 

 “看完八大臣的履歷,估計有一些人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問題一,咸豐任命的八大臣雖然有宗室,但沒有近支宗室。” 

 “載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孫,與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關係非常疏遠。” 

 “端華和肅順是舒爾哈齊的後代,他們連太祖系都不是。” 

 “咸豐疏遠近支宗室,堪稱是迷之操作。” 

 “因為清朝是恩封爵位遞降制度,越是靠近現任皇帝血脈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話語權就越大。” 

 “咸豐忌憚恭親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實權,這可以理解。” 

 “但是咸豐把道光五弟惠親王、咸豐五弟敦親王、咸豐七弟醇郡王也一併排擠在外,這導致最後幾乎所有的道光系宗室都倒向了兩宮太后。” 

 “問題二,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因為有軍機處的存在,淪為了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 

 “這但是儘管權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頭街也依舊只有元老級朝臣才能獲得。” 

 “而咸豐挑的八個人,只有肅順是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官階比之內閣大學士要低半級。” 

 “咸豐讓一個從一品的協辦大學士主持朝政,京城裡的那些元老能服氣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氣,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會支持八大臣。” 

 “問題三,作為滿洲貴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壽並不是可靠之人。” 

 “景壽雖然是咸豐的姐夫,但他同時也是恭親王的姐夫,並且還是親姐夫。” 

 “景壽和恭親王的關係如此之緊密,他在關鍵時刻不跳反就是見了鬼了。” 

 “問題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個軍機大臣資歷不足。” 

 “匡源和杜翰雖然深受咸豐的信任,但他們的工作更像是領導的秘書,資歷不足以讓同僚心服口服。” 

 “焦佑瀛的資歷就更差了,出任軍機大臣之前,他只是太僕寺卿,這樣的資歷遠不能服眾。” 

 “想象一下,老領導退休前安排三個秘書主持工作,這讓單位的老員工怎麼看,能服氣嗎?” 

 “問題五,八個顧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道光駕崩前,原本指定載垣、端華等九人為託孤大臣。” 

 “但後來發現缺少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便又臨時加上了僧格林沁。” 

 “道光能想到的,咸豐卻鬼迷心竅,關鍵時刻疏忽了。” 

 “八大臣中一個武將都沒有,這就讓當時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見。” 

 “問題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莊,而朝廷班子卻在北京。” 

 “朝中有那麼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卻沒有一個人在京城拉攏各方勢力的支持。” 

 “如此一來,這就給了反對者們在京城拉幫結派的機會。” 

 咸豐:顧命八大臣的人選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誰能想到事與願違,以至於最後翻車了。 

 八大臣之所以沒有近支宗室,是他擔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他的載淳只有六歲,年紀太小,他不能讓近支宗室篡奪了皇位。 

 他沒有讓親兄弟恭親王擔任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現順治帝和康熙帝的情況。 

 想當初,年幼的順治帝被多爾袞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鰲拜把持朝政。 

 鮮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願意看到恭親王獨攬大權,把六歲的小皇帝踢到一邊。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於是被恭親王的生母撫養,所以他和恭親王親如兄弟。 

 可哪怕他和恭親王關係密切,沒有嫌隙。 

 為了避免出現多爾袞、鰲拜之流,他依舊選擇把恭親王排除在顧命八大臣之列。 

 這樣的選擇好歹皇帝還是他自己的兒子,要是選擇像恭親王這樣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換人了。 

 至於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為之的。 

 他既想用顧命八大臣,又不想顧命八大臣做大,最終利用宗室身份威脅皇權統治。 

 他的本意是顧命八大臣沒有政治根基,自然就會和兩宮皇太后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畢竟顧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沒有武官,就註定八大臣只能依附兩宮太后。 

 如此一來,其他各方勢力也只能老老實實的,不敢有絲毫異心。 

 可他怎麼也沒有想對,他精挑細選的顧命八大臣,居然跟兩宮太后有矛盾。 

 “大體來看,咸豐構建的顧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勳貴、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顧到。” 

 “但是我們扒開框架看內核,卻發現這完全是個豆腐渣工程。” 

 “宗室代表無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朝臣代表無法讓群臣心服口服,勳貴代表還是個騎牆派。” 

 “或許咸豐的安排是出於雙重考慮,既要防止兩宮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著大臣架空皇帝。” 

 “因此他挑選的輔政大臣都是位卑權重,短期內成不了權臣,威脅不到皇權的人。” 

 “但正所謂考慮的太多,擔心的太多,往往是機關算盡終成空,曲終人散皆是夢。” 

 “咸豐的選人不當,導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沒有執政根基,當時想把他們拉下來的大有人在。” 

 “那麼誰來挑這個頭呢?很顯然就是能力出眾的恭親王。” 

 “9月5日,趁著祭拜咸豐的機會,恭親王在承德避暑山莊與兩宮太后秘密達成協議。” 

 “這件事情在清末流傳很廣,就連溥儀撰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也記錄了這件事。” 

 “大致是說恭親王化裝成薩滿,在行宮見到了慈禧和慈安。” 

 “三人密定計,然後恭親王返回京城為政變做部署。” 

 “恭親王回京後,趁著八大臣不在,拉幫結派。” 

 “很快拉攏了一群盟友,如軍機大臣文祥。” 

 “咸豐駕崩前的軍機處有五個軍機大臣,其中四人被選為政務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 

 “如此安排,讓文祥對咸豐的遺詔非常不滿。” 

 “恭親王在北京活動的同時,在承德的慈禧也沒閒著。” 

 “9月6日,慈禧提議讓醇郡王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 

 “當時鄭親王端華身兼熱河步兵統領,管著承德一帶的兵馬,這也是八大臣敢威脅兩宮太后的籌碼之一。” 

 “慈禧提議讓醇郡王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分化端華手中的兵權。” 

 “因為承德一帶的兵馬主要來自正黃旗漢軍,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黃旗漢軍,端華想再調兵就沒那麼容易了。” 

 “見慈禧出招,肅順和端華起初想拒絕。” 

 “但考慮到醇郡王為人老實,不象恭親王那樣讓人覺得有野心。” 

 “加之慈禧畢竟代表了皇帝,確實不方便駁回,於是他們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議。” 

 朱棣:這個肅順也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明明大好形勢,一再出現失誤。 

 肅順最大的問題,怎麼能讓恭親王和兩宮太后單獨見面呢? 

 太大意,也算是無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都已經和兩宮太后的矛盾挑明瞭,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緊緊盯著兩宮太后,避免兩宮太后和他人在暗中串聯。 

 而且肅順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權,讓慈禧太后安插人手。 

 他就沒搞明白肅順怎麼想的,都已經和兩宮太后鬧得水火不容了,怎麼還能不防著對方呢? 

 尤其兵權是敏感問題,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應該直接拒絕。 

 他只能說肅順想要獨攬大權,但可惜政治覺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兇險。 

 對手都已經在暗中準備了,可笑肅順還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