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0章 辛酉政變,慈禧登上政治舞臺

 “9月10日,一個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給兩宮太后。” 

 “說皇上年幼,應該由太后垂簾聽政,並另選近支親王,如恭親王輔政。” 

 “這道看似不點名,實則要求八大臣交權的奏書傳到避暑山莊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軒然大波。” 

 “肅順當時猜測,董元淳區區一個五品御史,竟敢挑戰咸豐的遺詔。” 

 “如果他不是瘋子,那就是背後有人指使,而這個人肯定就是兩宮太后。” 

 “不過肅順明顯猜錯了,董元淳和兩宮太后素無瓜葛。” 

 “他是咸豐二年的進士,其恩師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而周祖培是體仁閣大學士,顧命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如果讓八大臣執政,內閣的元老們撈不到半點好處,所以當時能指使董元淳上奏書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而周祖培摻和進了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的權力鬥爭,那就說明恭親王在京城拉攏了朝中元老的支持,這對八大臣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 

 “幾天後,兵部侍郎帶兵到熱河哭喪。” 

 “自從八里橋之戰後,北京也好,熱河也罷,其實都沒有多少清朝的正規軍。” 

 “當時手上還握有兵馬的人只有三個,一個是兵部侍郎,大概1萬多人。”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還有幾千人。” 

 “三是管著熱河兵馬的端華,也有大概幾千人。” 

 “兵部侍郎的兵馬多於端華,這時候他的態度很關鍵。”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兩宮太后就只能靠邊站。” 

 “而如果他支持兩宮太后,八大臣就凶多吉少。” 

 “咸豐機關算盡,選了八個文官,全然無視軍方的利益。” 

 “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來,是給兩宮太后撐腰來的。” 

 “9月14日,腰桿子硬氣的慈禧召開御前會議,請八大臣商議董元淳奏摺的事。” 

 “對此,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當然是強烈反對。” 

 “根據記載,肅順當著小皇帝跟兩宮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嚇得尿褲子了。” 

 “大吵大鬧一番後,見對方都沒有讓步的意思,兩宮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表示事關重大,待回京之後再召開廷議決策。” 

 李隆基:說實話,咸豐選擇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難盡,只能說看人眼光太差勁。 

 他看得出來,咸豐的本意是想八大臣聽命於兩宮太后。 

 可結果咸豐前腳剛走,後腳八大臣就開始跳腳和兩宮太后鬧騰。 

 原本應該忠於咸豐皇帝的八大臣,選擇挑唆兩宮太后,還要把兩宮太后和小皇帝當傀儡。 

 照他看來,顧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親,這明顯就是想要篡位。 

 而且由於咸豐選擇的八大臣沒有平衡好各方的勢力,最後使得這些勢力反對咸豐的遺詔。 

 就比如顧命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讓內閣元老也站在兩宮太后一邊。 

 更為重要的是咸豐選了八個文官,全然無視軍隊的利益,迫使手上有兵的兵部侍郎趕來給兩宮太后撐腰。 

 而且以皇室宗親為代表的恭親王,也和兩宮太后秘密達成協議。 

 顧命八大臣原本就執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現在有實力的勢力全部站到兩宮太后一邊,顧命八大臣的末日馬上就要來了。 

 “10月26日,咸豐帝靈柩起架,往北京進發。” 

 “按照規定,咸豐的靈柩將會在六天之後進京。” 

 “出發後沒多久,慈安和慈禧藉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勞頓,表示不想與大部隊一起行進。” 

 “載垣、肅順等人一琢磨,覺得無所謂,太后帶著小皇帝不回去都沒事,便放走了他們。”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就在當天,嬌生慣養的慈禧、慈安帶著小皇帝日夜兼程,僅用兩天就趕回了北京。” 

 “進京之後,慈禧不等喘口氣,立即召見群臣。”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莊被八大臣欺負的委屈,添油加醋的說給在場的大臣聽。” 

 “在場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義憤填膺,大罵肅順混蛋。” 

 “然後草擬文告,向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宣佈了八大臣的罪狀。” 

 “歷朝歷代,宮廷政變都是講究一個快字。” 

 “慈禧明白這個道理,而肅順等人卻不懂。”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給了對方從容佈置收拾自己的時間,堪稱是作死之舉,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11月2日,對京城變化毫不知情的載垣和端華剛剛入京,隨即就被逮捕。” 

 “同一天,身處密雲的肅順也遭到逮捕。” 

 “載垣、肅順、端華是八大臣的核心,他們三人被捕。” 

 “剩下的五位,景壽馬上跳反,匡源等人不敢造次,只得乖乖認輸。”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組,恭親王得到重用,被任命為議政王大臣和領班軍機大臣,取代了八大臣成為執政官。” 

 “11月5日,周祖培拉著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刑部尚書一起上奏。” 

 “他們引經據典,列舉了歷代太后協助幼主垂簾聽政的歷史,並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讓慈安和慈禧高興不已。” 

 “由此,以載淳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恭親王為執政官的組織架構就這麼確立了。” 

 嬴政:咸豐安排的顧命八大臣全部垮臺了,真是不堪一擊啊! 

 說來說去,還是顧命八大臣出現重大失誤,沒有算計到兩宮太后和恭親王聯合。 

 看來看去,他覺得顧命八大臣太過愚蠢,尤其是八大臣為首的肅順。 

 得罪慈禧太后也就算了,應該最大程度爭取擁護慈安太后才對。 

 居然把慈安太后也給狠狠得罪了,把慈安徹底推向了慈禧一邊,哪有不敗的道理。 

 而且肅順都已經把兩宮太后徹底得罪死了,居然毫無應對之策,任由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逃走。 

 從始至終,顧命八大臣對兩宮太后私底下的動作毫無察覺。 

 在有心算無心的情況下,顧命八大臣被一網打盡也是再正常不過。 

 不過這場政變也讓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聵,也難怪大清王朝會走向滅亡。 

 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朝堂還忙著內鬥,這樣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滅亡都天理難容。 

 雖說最後大清形成了新的組織架構,載淳為皇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為執政官。 

 但按照他對大清晚期這群人的瞭解,後面肯定還會有內鬥,直到最後有一人獨攬大權為止。 

 “11月6日,兩宮太后確定了對八大臣的處分決定。” 

 “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因為是親王,可以留全屍,被判處在宗人府自盡。” 

 “肅順雖然是皇族,但因為沒有王位,因此被判處斬首。” 

 “剩下五人湊數的景壽由於與恭親王的關係得以保留爵位,後來官運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領侍衛內大臣,結局最好。” 

 “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職。” 

 “穆蔭因為是領班軍機大臣,位高權重,因此被髮配軍臺效力,後被赦免。” 

 “匡源、焦佑瀛回家養老,沒有受到處罰。” 

 “匡源後來定居濟南,成為了文化界的名人。” 

 “杜翰就稍微慘了點,他老爸杜受田是恭親王最痛恨的人。” 

 “當年要不是杜受田幫助咸豐奪嫡,可能皇位就輪到恭親王做了。” 

 “所以杜翰被革職後遭到了恭親王的報復,被流放新疆,後來也被赦免了。” 

 “解決了八大臣,一個新問題隨之擺到了慈禧和恭親王面前,他們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當性呢?” 

 “雖然載淳是咸豐唯一的兒子,繼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是大行皇帝還沒入土,他親口任命的顧命八位大臣就有三個先入土了。” 

 “如此有悖先帝遺詔之舉,要怎麼向天下人解釋呢?” 

 “如果這八個人是罪有應得,那就是先皇識人不明。” 

 “如果這八個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亂臣賊子,奪權竊柄。” 

 “怎麼辦呢?這個問題難不倒恭親王。” 

 “周祖培等人聯名上奏,建議改年號為同治,即太后、皇帝、親貴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至於如何向天下人解釋處理八大臣的事,在沒有兩全其美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那也只能把責任推給先皇了。” 

 “反正咸豐的名聲已經很糟糕了,也不差這一條。” 

 “11月9日,載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佈次年改元同治。” 

 “發生在辛酉年的這場政變就這樣結束了,清朝的歷史也從咸豐時代進入到了同治時代,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 

 各朝古人聽完辛酉政變的來龍去脈,全都唏噓不已,感情顧命八大臣弄死了三個愛新覺羅的自家人啊! 

 不過大家轉念一想,這事也很正常。 

 畢竟這三人是牽頭的,也是跟兩宮太后和恭親王鬥爭得最激烈的,肯定不會有好下場。 

 至於其他的五個顧命大臣都是湊數的,網開一面再正常不過。 

 顧命八大臣轉眼之間就倒臺了,甚至還有三個直接入土了。 

 這讓各朝不少人感慨,咸豐為了搞垮顧命八大臣真是煞費苦心啊! 

 看到彈幕上全都是調侃的話語,咸豐一臉無語,內心再次受傷。 

 剛才聽到主播說恭親王把處理八大臣的責任推給他,還說什麼他的名聲已經很糟糕了,也不差這一條。 

 他雖然知道自己沒有治理好大清帝國,給天下臣民的名聲也不好,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顏面還是要顧忌的。 

 看到大清亂糟糟的一切,再看看自己去世後引發的辛酉政變,他不禁無奈的嘆了口氣。 

 他也不想事情越來越糟糕,可他也無能為力,不能阻止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