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1章 註定失敗的洋務運動

 第241章 註定失敗的洋務運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清政府無動於衷,毫無改變之意。

 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才想著變革自強。

 畢竟局勢已經如此糜爛,接二連三的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要是再不想辦法拉開的自強運動的大幕,那大清江山的滅亡就在眼前。

 不過老實說,各朝古人對於清政府的遲鈍很是無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清政府被外國列強的槍林彈雨打得一敗塗地,那個時候清政府就應該求變。

 可結果呢,清政府無動於衷,一點應對之策都沒有,白白浪費了20年的時光。

 一直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英法聯軍按在地上摩擦,這個時候才想著變法圖強。

 不過有些可惜,按照主播所說的,洋務運動最後還是失敗了。

 要知道為了打造萬園之園,他不知道在其中投入了多少心血。

 “公元1860年十月六日,這片建築史上的傑作開始遭遇連續多日的大劫難。”

 “如今毀在了咸豐的手上,愧對先祖的壓力可想而知。”

 原以為圓明園能成為大清帝國強盛的象徵,可不曾想最後的結局只能成為一片廢墟。

 要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就可以進行自強運動,說不定就可以抵擋住外國強盜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也就不會遭此劫難。

 “1840年與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打開國門。”

 “對於在承德避暑山莊躲避戰火的咸豐皇帝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可最終便宜了強盜,他想想都來氣。

 “1860年十月七日隨後的幾天,圓明園內的皇家珍寶被洗劫一空。”

 儘管焚燬的是另一個時空的圓明園,他這個時代的圓明園還在舉全國之力建造中,但依舊讓他心情鬱結,極度不爽。

 “他們為終於擺脫了洋人要求直入北京談判的麻煩,並將之限制在五個開放口岸而暗自慶幸。”

 “圓明園建造於雍正、乾隆年間,可以說傾舉國之力、嘔兩代帝王之心血而建成,是雍正這樣有才華、有作為的帝王留給後世的偉大遺產。”

 “而他再也沒有機會看到,由此即將拉開的自強運動的大幕。”

 “咸豐十年的八月,剛剛到圓明園走馬上任。”

 “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有著一份傲人的履歷。”

 “1861年3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報道,題目是《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炫目。”

 圓明園裡面珍藏的皇家珍寶,連他都捨不得多看兩眼。

 “當英法聯軍蠻橫地闖入圓明園的時候,文豐身邊只有二十幾位手拿傳統冷兵器的太監。”

 “其個人的前途看似燦爛無比,殊不知此時此刻,整個大清的前途依然黯淡無光。”

 但他更生氣的是,愛新覺羅家的不肖子孫沒有守護好祖宗的江山,讓外國強盜如此糟蹋。

 “1860年八月一日,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英國陸上部隊指揮官登陸天津北塘之後,不到三個月,他就完成了攻佔北京的目的。”

 “一位法國軍官以兩千英鎊的高價賣給該文作者一串用珍珠和玉石做成的項鍊,一百四十顆珍珠顆顆大如櫻桃,這位軍官甚至還有幾件明顯屬於清國皇帝本人所有的珍貴寶石。”

 “齊英以《南京條約簽訂人的身份在戰後獲得空前的權力,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歷史上對他是否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搶掠並沒有特別記載,但在一張流傳的照片中,他的身旁分明是一件精緻昂貴的中國瓷器,而其目光中則流露出一種得意與貪婪。”

 “除了廣州人堅決反對洋人進入城內,發起聲勢浩大的運動,幾個士大夫痛心疾首地編著了幾本瞭解外國的著作外,沒有跡象表明這一事件對這個體制產生多大的震動。”

 “從北京回來的部隊,尤其是法國遠征軍,無不滿載著搶劫到的贓物,返回歐洲。”

 “正如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北京戰利品正是來自於皇家園林——圓明園。”

 “儘管這些太監毫無畏懼、奮勇抵抗,但是一個個血肉之軀所面對的則是閃爍著火星的子彈。”

 聽到那些強盜洗劫圓明園,把裡面的皇家珍寶洗劫一空,他就莫名的感到心痛。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無疑是一記棒喝。”

 “在這場完全不對等的對抗中,文豐知道自己已無力迴天,最後選擇從容赴難。”

 “十月十八日,三千五百名英軍再次衝入圓明園,縱火將之焚燒,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

 “這些戰利品大部分流向了歐洲和美國,僅香港就為購買這些罕見的奢飾品費了至少一百萬英鎊。”

 各朝古人不禁猜想,要是清政府沒有浪費這20年時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就開始變法圖強,說不定結局會大不一樣。

 “懸掛著匾額的樓堂殿閣約六百多組,佔地三百五十公頃,被譽為萬園之園。”

 雍正:朕費大力氣建造的圓明園,就這樣被賊寇付之一炬了。

 “以至於在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這位只有三十一歲的年輕皇帝便撒手人寰。”

 “然而,對於道光皇帝和辦理交涉事務的官僚來講,卻是一種解脫。”

 “文中提到,香港天天轉運著英法兩國的部隊、軍糧和其他軍用物資。”

 “到清朝中期雍正、乾隆時代,圓明園已彙集了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群。”

 “當千百年來在農耕文明滋養下謙遜隱忍的華夏百姓,遭遇西方列強的狼性擴張時,是繼續保守自閉,還是勇敢地邁步自強,是中華民族站在歷史關口前必須面臨的抉擇。”

 “中英和中法《北京條約規定,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增加英法兩國的賠款到八百萬兩。”

 “天津外國商務區對外開放,並允許外國人居住,英國割去了九龍半島。”

 “甚至俄國公使以居間調停的角色,也能夠誘使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巧取豪奪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領土。”

 “使得俄國人不費一兵一彈,便奪取了中國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即便主權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侵犯,一直實行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卻仍然對西方的先進技術表現出被動與麻木。”

 李鴻章: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沒有能夠主動向西方學習,白白錯過了二十年的發展機遇。

 朝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被逼無奈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

 在這個過程之中,清政府應該再接再厲,奮發圖強。

 就像林則徐和魏源所說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睜眼看世界就好了。

 但可惜的是,朝廷滿人不這麼想,他身為漢臣也很無奈。

 和滿人打交道一輩子,他也清楚滿人是怎麼想的。

 滿人想現在就很好了,原來一個通商口岸,現在五個通商口岸就夠了。

 就他所瞭解的,這種想法在滿人中很常見。

 他時常在想,要是洋務運動的時間能夠早二十年,說不定又是另一番風景。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有著上百年宗藩體制而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政府,從沒有把西方人看在眼裡。”

 “而戰後,被西方人牽著鼻子走的大清國,仍然不能正視西方比自己強大的事實。”

 “清政府內外依然認為華夏文明是最優秀的,敵夷是沒有文化的,學習西方就是潰夷夏之防。”

 “可見,比起國土國權的淪喪,文化的優越感似乎更能讓清政府聊以自慰。”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系列條約,將華夏牢牢地禁錮在外國的特權之下,使華夏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未能擺脫這套體系的掠奪。”

 “英法聯軍攻破首都,迫使皇帝外逃,焚燬號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這標誌著這個自稱世界中心的文明古國遭到無情的羞辱。”

 “四年後,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而這也完全是由於其內部原因,才使得清政府平定內亂取得成功。”

 “在簽訂條約後出現暫時平靜與內部危機暫時消失之際,使得一部分漢族士大夫開始從更深的層次來思考近二十多年來內憂外患的癥結所在,中華第一次現代化的努力由此而生。”

 “歷史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開啟了中華文明在近現代意義上第一次自強運動。”

 “以求強、求富、培養實用人才為三大具體目標的洋務運動,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清王朝抵禦外辱、鎮壓內亂的實力。”

 “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並開啟中華近代化的進程。”

 “但這場看上去轟轟烈烈運動的結局,卻如同落流水般消逝,其最終也以失敗落幕。”

 左宗棠:哎,悔之晚矣,朝廷當初就應該重視林則徐的建議,要不然今天也不會落得如此境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徹底被西方列強的武器打敗了,那個時候就應該走上自強的運動。

 但可惜的是,當時朝廷從上到下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連林則徐提出來這個還受到了批判。

 林則徐讓好友編了一本書,叫做《海國圖志,明確地提出了這些自強的觀念。

 結果全國從上到下都批判這本書,排斥這本書,抵制這本書。

 據他得知,這本書傳到了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日本在很短時間內給它翻刻了二十多版,所以這本書對二十年後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很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

 林則徐和魏源為了啟蒙國人編的書,國人拒絕接受。

 直到二十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時滿朝上下才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

 他們才不得不承認,洋槍洋炮就是比清軍的大刀長矛要先進,用它不是用夷變夏。

 清楚的認識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不僅要買還要造。

 “大力開展洋務運動的洋務派大臣大多是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員,他們都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