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1章 註定失敗的洋務運動

 “1872年,經過十年的醞釀,清政府決定分四年、每年三十名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由中國第一位留學生、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容閎帶領。”

 “這些學生分別在政法、工科、礦學、化學等專業就讀,其中詹天佑等人學成。”

 “地方大員中,有船政大臣沈葆楨選派學生赴英、法學習的舉動。”

 “沈葆楨調任兩江總督後,丁日昌等繼任大臣繼續了這項事業。”

 “這批留法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很多人都成為了日後海軍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同文館、上海機器製造局翻譯館、江南製造局等機構開始大量翻譯西方著作。”

 “從此,西方政法、軍事、工程、科學、歷史等著作進入中國。”

 “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識,比早期林則徐、魏源時代有了更直接的媒介,也有了更多近距離感知西方的機會。”

 “1875年,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有著深厚的個人關係的郭嵩燾,成為了大清帝國第一任駐英國公使,清政府在處理與外國列強的關係方面貌似終於走上正軌。”

 “但從19世紀起,西方各國已經逐步建立起的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國際法體系,對於剛剛經歷了十幾年變革之路的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們來說,卻依然十分陌生。”

 郭嵩燾鬱悶的搖了搖頭,一想到大家反對他的著作頓時頭疼不已。

 在1860到1880年代,大清能夠走向世界的人很少,而他成為最幸運的一個。

 他雖說是大清帝國第一任駐英國公使,但實際上他這個公使駐了好幾個歐洲國家。

 大清帝國派往歐洲的公使之所以這麼少,倒不是說清政府沒有錢。

 而是因為沒有事情,清政府和歐洲各國家交流極少,也就沒有必要在每一個歐洲國家設立大使館。

 他作為最早一批出使的公使,清政府每天都要求他寫日記,在歐洲見到什麼遇到什麼都要記下來。

 他在日記裡面描寫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描寫得那麼仔細。

 後來他任期結束回到大清帝國,這時候洋務運動都已經搞了二十幾年了。

 結果他把日記一出版,一下子遭到了普遍性的反對,滿朝文武斥責他崇洋媚外。

 他好心好意的出書,想著讓國人多多瞭解西方的情況,卻落得這麼一個下場,讓他一直鬱悶不已。

 “在洋務運動這段時間抑鬱而終的清朝官員不只郭嵩燾一人,他們的亡故都多多少少與和西方不可避免的接觸與碰撞有著必然的聯繫。”

 “胡林翼,道光年進士,他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功,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被稱為中興名臣。”

 “從朝廷的角度說,胡林翼有能力、有功績、有忠心。”

 “即便是這樣一個能臣,當他看到洋火輪在長江中逆流飛速前進時,心中仍然會產生對洋人莫可名狀的恐懼,很快就在憂懼中病逝了。”

 “而曾國藩卻截然不同,他於1862年在安慶製造了一艘新式輪船,但試航的時候卻遭到失敗。”

 “然而,這並沒有讓他氣餒,他更加堅定地要求,解開製造艦船和槍炮的秘訣,以求打破洋人對先進火器技術的壟斷。”

 “然而,像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在當時卻鳳毛麟角。”

 “在洋務重臣的內部,看待西方文明的態度尚且差異巨大。”

 “而在更多官員心中,不願學習、不想改變,更成為一種可怕的歷史慣性。”

 “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便處於自我體系的潰散中。”

 “調整心態、推進自強的速度,似乎一直都趕不上在與外國文明對抗的失敗中而引發的自我崩潰的速度。”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給整個大清國以重創,這使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的洋務運動的努力看起來如鏡水月,收效甚微。”

 李世民:一個落後文明想要學習一個先進文明,肯定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的阻力必然極大。

 大部分清朝官員不願意學習西方的東西,他身為大唐皇帝很清楚他們的心思。

 即便是他要在大唐內部進行改革,也會遭到很多文武大臣的阻攔,而且這還只是同一種文明內部的改革。

 可想而知,清朝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完全不一樣,想要那些墨守成規的清朝大臣接受一種全新文明的難度有多麼大。

 清朝和西方的制度差異巨大,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軍事制度、經濟制度等不盡相同。

 讓一群習慣了中華文明一輩子的老臣去接受全新的西方文明,毫無疑問必然會遭到極大的反對。

 況且他看得出來,大清王朝的洋務運動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沒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想要僅憑經濟領域的改革取得洋務運動的成功,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乎不可能。

 “整個自強運動的實際操作者是洋務派重臣,而在朝廷層面的領導者卻是恭親王奕。”

 “但可悲的是,位高權重的恭親王依然是一枚可以被拿掉的棋子,因為他頭上還有乾綱獨斷的慈禧太后。”

 “1861年,彌留之際的咸豐皇帝決定,將已經動盪不安的帝國留給自己的長子,年僅六歲的載淳,這一刻也決定了大清王朝的最終歸宿。”

 “在以後的近五十年中,載淳和他的繼承者並沒有成為這個國家的真正主人。”

 “因為新皇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杏貞,就是左右了這個帝國半個世紀的慈禧。”

 “1861年,恭親王奕幫助慈禧發動政變,將咸豐皇帝去世時安排的顧命大臣一網打盡。”

 “從此,在外廷臣僚面前,奕成為了慈禧太后的一枚棋子,但慈禧又時時警惕著奕勢力的發展。”

 “由於成功解決了與英、法兩國的談判,以及順利設立總理衙門。”

 “恭親王奕集議政王大臣、首席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於一身,成為大清王朝最為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但這也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覺。”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恭親王奕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

 “慈禧太后藉口萎靡因循,將恭親王奕所有的職位一舉解除。”

 “從此,清政府中樞再也沒有出現過有能力的領導。”

 “恭親王奕淡出政壇之後,接任中樞領導的是身為主管海軍衙門的醇親王以及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

 “這兩位庸碌之輩,在保守派的非議與阻撓之下,更顯無能。”

 “洋務運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方大員的經營,而每個決策都會面臨來自所謂保守派的攻擊。”

 “這些保守派大臣大多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清流人士,他們痛恨列強的侵略,認為任何妥協、談判的行為都是喪權辱國。”

 “而且任何學習西方的行為都會導致以夷變夏,使得華夏文明遭到玷汙。”

 “這種道德上的純淨主義在價值上是可貴的,但在社會實際層面卻往往無所作為,甚至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

 李鴻章:太后在用人策略上,一直是採取平衡的原則。

 洋務運動始終沒有很順利地發展,總是在妥協。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認為主要是因為慈禧太后故意為之的。

 太后既不能說完全不要洋務運動這批人,她知道必須得有這些人,大清才能有希望。

 但又不能讓洋務派的力量過大,始終有一批反對者得到太后的支持。

 太后今天支持支持洋務派,明天支持支持反對派,總是在雙方之間尋求平衡,不讓一方獨大。

 所以只能說朝廷的自強運動是由於大清的土壤,當下的朝廷政治體制決定的,註定了洋務運動遇到的阻力極大。

 “在後鴉片戰爭時期產生的這場自強運動,或者又名洋務運動,也有人說是同光中興。”

 “其結局並沒有帶來清政府所期待的振興,反而是更徹底的潰敗,隨後的中華陷入了更大的危機。”

 “用人體制的弊端和體系性腐敗,最終斷送了這場自強運動,其經驗和教訓值得認真吸取與借鑑。”

 “1887年的一天,天津武備學堂模仿西方的製造方法,做了一個小型氫氣球。”

 “在試驗放飛的時候,不料牽繩斷裂,氣球隨風向西飄去。”

 “當局向周邊官民發出通告,倘若有軍民等人撿得,即日送還本堂,並記明某日某時撿到。”

 “送到後,除了酌量路途遠近給予資助外,並賞銀十兩。”

 “同年八月,天津武備學堂又舉行了一次試飛,邀請海軍駐紮瀋陽軍隊的營防統領前往觀摩。”

 “這是中華第一次試製、試放自己的載人氣球,這次小型氫氣球的放飛活動是一次饒有興味的暗示。”

 “儘管在舊制度的皮囊下開展的近代工業化的努力步履維艱,但華夏仍然沒有停止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探索。”

 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各朝古人無不感慨萬千。

 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清政府的自強運動終歸成為一灘泡影。

 其實大家也絲毫不意外洋務運動的失敗,反而覺得清政府會失敗再正常不過。

 畢竟從主播的講述中,各朝古人只感受到了晚晴的腐敗和愚昧。

 在內部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下,在外部虎視眈眈的列強打擊下,再加上清政府朝廷上下烏煙瘴氣。

 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一個佔據優勢,洋務運動的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各朝古人對清政府的潰敗毫不在意,只是有些同情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晚晴老百姓。

 大家看得非常明白,清政府的自強運動失敗了,老百姓的磨難只會越來越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