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3章 艱難啟程的戊戌變法

 第243章 艱難啟程的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的戰敗,不僅讓清晚期全國上下震動,就連其他朝代的古人也是為之愕然,不敢相信。 

 日本不過一個小小的島國,各朝古人再清楚不過。 

 不管是哪個朝代的老百姓,都從來沒有把日本國放在眼裡。 

 畢竟在各朝古人的眼裡,日本是一片蠻夷之地,只不過是中華的藩屬國而已。 

 甚至日本經常派人到中原王朝學習先進的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帶回彈丸之地。 

 所以,面對日本國,各朝古人心裡是有一種優越感的。 

 可現在看到日本把清政府按在地上摩擦,不僅割裂中原大面積的領土,還索賠了兩億兩白銀。 

 儘管日本欺負的是清朝,但不管怎麼說也是中原王朝,這讓他們如何能接受得了。 

 各朝古人大罵清政府懦弱無能的同時,也怒罵倭寇賊心不死,包藏禍心,膽敢一直覬覦中原大地。 

 “梁啟超自數當頭一棒,冷水澆背,夜不能寐,自此拜康有為為師,康有為的命運也開始逆轉。” 

 “但一見到康有為,則瞬間瓦解。” 

 “梁啟超少年英才,享譽廣州城,又靠著內閣大學士李端芬的關係結識了一批京城高官,這樣的梁啟超成為了康有為最忠實得力的宣傳者。” 

 畢竟西方列強山高皇帝遠,沒有侵佔中華大地的可能。 

 “1894年甲戊年,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小國日本打的全軍覆沒。” 

 但現在看來,日本人心懷歹意,隨時都想著反咬中原王朝。 

 “如果甲午之前中國還有點尊嚴,想著要自強的話。” 

 “感受到政治變化的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以布衣身份大聲疾呼變法革新。” 

 “當時主考官內閣學士李端芬見梁啟超年紀輕輕,才華橫溢,見識過人,當即決定把堂妹許配給梁啟超。” 

 一想到小日本狼子野心,妄想侵吞中原大地,他就莫名的有一股火氣。 

 如此白眼狼,他自然是不允許日本人再留在大唐地界的。 

 “在這種背景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順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之前日本使者團大規模來到大唐長安城想要學習大唐的文化,他還沒當回事,懷著寬闊的心胸讓日本人順便學習。 

 梁啟超:老師對當下時局的理解,我自愧不如。 

 “主流話語從自強變成了救亡,清政府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康有為開始在兩廣講學收徒,開辦萬木草堂,醞釀維新變法理論,刻印大量變法書籍。” 

 “但他回到廣東後,發現自己已經悄然出名。” 

 “中國人民群情激奮,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李世民: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不能再像之前的洋務運動那樣小打小鬧,想要解救中華民族,不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不行了。 

 想到這裡,他當即就下令把長安城的日本人驅逐出去,永遠不許踏足神州大地。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康有為。” 

 “幾千年來,打壓商人的封建制度構造讓資本主義無法發展。” 

 “少年中舉的梁啟超前途無量,自命不凡。” 

 “梁啟超8歲寫文章,後又以16歲的年紀考上舉人。” 

 “結果上書沒被送上,還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為由落馬。” 

 “1890年,17歲的舉人梁啟超也聽說了康有為的名聲,拜訪了32歲的秀才康有為。” 

 “康有為失意的回到廣州,覺得仕途再無望,準備回家照顧老母,教書終老。” 

 “割地顯示清政府已無能力保護本國人民的安全,鉅額賠款和各種不平等條約顯示清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搜刮中國人民的幫兇,而清政府也依舊是那個腐朽的封建國家。” 

 現在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就真的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時刻有著被小日本滅亡的風險。 

 “甲午戰爭四年前,1890年,梁啟超17歲,廣東人。” 

 “次年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遼東半島,賠償兩億兩白銀。” 

 “康有為此時32歲了,屢試舉人不中。” 

 “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清朝,變則存、不變則亡越來越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共識。” 

 “康有為慷慨陳詞,把梁啟超推崇的官方主流意識形態駁斥的一無是處。” 

 而野心勃勃的小日本則大不相同,就在中華大地旁邊,時刻都想著侵吞中原大陸的領土。 

 “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勾結,極力打壓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竟然造成收洋貨的稅比國貨低的魔幻現象。” 

 “他給梁啟超介紹民權、平等、議會等思想。” 

 “那時梁啟超少年英才,以自負對聖人之學領悟到一定程度,沾沾自喜。” 

 “甲午戰後,中華民族就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要是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還想著自強以擺脫列強的操控。 

 “兩年前,剛滿30歲的康有為進京參加舉人考試時,剛遇光緒大婚親政。” 

 每每回想當初前去拜訪老師,他就被老師的思想所震撼。 

 老實說,他當初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前去拜訪老師的。 

 畢竟他年少成名,是一個舉人,而老師那時不過是秀才而已。 

 要不是聽說老師在京城搞出了一些動靜,年少輕狂的他是不會特意去拜訪一個秀才的。 

 當時西方的思想衝擊著中華大地,各種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是日漸高漲。 

 而他一直在讀聖人書,自負對聖人之學有一定的見解,便想著看看老師口中高呼的變法革新是怎麼一回事。 

 於是抱著瞭解西方思想的心態前去拜訪老師,想要看看聖人之學和西方思想有何不同。 

 可當他從老師那裡聽到民權、平等、議會等思想時,他內心掀起驚濤駭浪,被這些西方思想所震撼。 

 也正是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震撼之處,他才決定以舉人的身份拜師一個秀才。 

 “很多人評價康有為喜歡自吹自擂,說話誇張,心高氣傲。” 

 “他在保皇運動時期,也曾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篡改事實,偽造光緒密詔。” 

 “他的有些思想也是從別人那裡剽竊而來,且他提倡享樂,反對封建禁慾思想,後期拿著華僑捐過來的錢過相當豪華的生活。” 

 “其實康有為在當時也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政敵評價他傲慢專橫、狂妄自負。” 

 “然而另一面,康有為是個天才級的宣傳家、鼓動家。” 

 “他敢說敢為,充滿愛國熱情,按照自己的理想堅定去實踐。” 

 “也許很多和康友為同時想到中國需要變法的人,甚至可能比康有為更早。” 

 “但是他們的宣傳水平有限,不是遭遇抵抗,就是沒有引起大的反應。” 

 “很多人也沒有康有為的狂妄,不惜斷送自己的前途來排斥當時佔據主流的封建學說。” 

 “很多人也沒有堅定實踐下去的信念,只寫寫書,並沒有如康有為一般出來各方奔走,大聲疾呼。” 

 “康有為幾番上書,力陳改革,雖被人視為張狂,但他沒有屈服。” 

 “他的學術造詣確實沒有很高,好求博,經常一知半解就急於大發議論。” 

 “這樣他提出的變法主張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內容,比如變賣邊疆土地等。” 

 “但是說他學術造詣不高,是跟那些頂級的知識分子相比。” 

 “他積極學習宣傳西方人文科學思想,涉獵甚廣,系統研究並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變法改革方案,能夠到達打動光緒和一幫大臣的地步,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 

 “是中國這個特殊又動亂的時期,選中了這個狂妄而喜歡自吹自擂的康有為。” 

 “狂生康有為的《新學》把當時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宋學漢學毀為基於偽書的思想,在《孔子改制考》考慮把孔子重新塑造為勇於變法創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