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5章 一場烏龍引發的政變

 “而以夫家的關係來說,光緒的父親是慈禧老公咸豐的弟弟,光緒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無論從孃家的角度還是從夫家的角度來說,光緒都是慈禧最親的人。” 

 “她不跟光緒親,還能跟誰親呢?” 

 “她不扶持光緒當皇帝,還能扶持誰來當皇帝呢?” 

 “所以在培養光緒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據史載,光緒進宮後身體不好,肚臍眼經常是溼的,慈禧便天天用紗布給光緒不停的擦。” 

 “光緒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著他睡覺。” 

 “一旦光緒被雷聲驚醒,慈禧便會緊緊抱著光緒,不使他受到驚嚇。” 

 “慈禧當時對光緒的照顧細微到了每頓吃什麼,每天穿什麼,慈禧都要親自過問。” 

 “後來等到光緒長大些,開始讀書習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緒寫字。” 

 李世民:還以為慈禧和光緒一直勢同水火,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溫情的故事。 

 之前為了變法,慈禧和光緒一直鬧得很韁。 

 可如今看來,慈禧和光緒兩人的關係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惡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實意的對待過光緒的。 

 不管是用紗布擦拭肚臍眼,還是抱著怕打雷的光緒睡覺,都足以說明慈禧對光緒的愛絲毫不弱於親生母親。 

 看到兩人的感情一開始那麼深厚,可後來卻鬧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搖了搖頭。 

 兩人之所以有今天,說到底也是為了權力之爭。 

 只能說在權力面前,親情都要靠邊站。 

 不過從政治能力方面來說,權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緒好得多。 

 他已經見識到了光緒的無能,要是光緒掌權變法維新,對天下老百姓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經過十多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到了1887年,光緒16歲的時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決定,為光緒舉行親政典禮,並宣佈歸政光緒。”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應該在光緒18歲大婚後再宣佈歸政。” 

 “所以當慈禧提出這個想法後,大臣們都十分緊張。” 

 “當時的大清風雨飄搖,沒有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國家怎麼往前走?” 

 “把國家交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這顯然不合適。” 

 “面對大臣們的極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訓政了兩年。” 

 “但到了1889年,當光緒年滿18歲的時候。” 

 “慈禧堅決交出了大權,跑到頤和園養老去了。” 

 “只是在養老的同時,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會親自為光緒把關。” 

 “等到光緒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託付給光緒了。” 

 “由此看來,至少在那個時候,慈禧並不貪戀權力。” 

 “當然大家可能會認為慈禧當時是迫不得已才交權,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場,就能發現慈禧做這個決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的慈禧已經54歲了,為大清操勞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權柄交給光緒,自己去養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決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來說,慈禧對光緒的撫育之情並不比親生母親差。” 

 “而慈禧也認為光緒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把權柄交給兒子很放心。” 

 “如果劇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慈禧就會成為第二個孝莊,前後培養了大清的兩代君王,最後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莊培養的是順治和康熙,而慈禧培養的卻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鬧的光緒。” 

 呂后:作為一個母親,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慈禧把光緒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在光緒大婚後選擇把權力交還給光緒。 

 在她看來,慈禧的這個決定再正常不過了。 

 畢竟把權力還給兒子,自己去安享晚年,這是每一個太后最為淳樸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樣如此。 

 自己的盈兒登基後,她的選擇和慈禧一樣,也想著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著一步一步把權力歸還給兒子,畢竟大漢還需要靠她維持穩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權力還給兒子。 

 等兒子慢慢熟悉政務後,可以很好的駕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權力陸續還給兒子。 

 她的這一選擇和慈禧的一樣,從來沒有想過一直把持著權力不放手。 

 可無奈的是,她的盈兒和光緒一樣不爭氣,根本就不能穩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終,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光緒的生平可以用八個字來總結,熱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開戰之前,光緒堅決主戰。” 

 “但光緒並不知道中日之間戰力的差距,也不知道當時的清軍大多疏於操練,戰力與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軍早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開戰以後,光緒幾乎每天都翻看《聖武記》,希望從中能找到打仗的靈感。” 

 “而《聖武記》主要記述的是康熙乾隆時代的戰爭,以康熙乾隆時期的軍事思想來指導一場近代化戰爭,這哪有不敗的道理?” 

 “甲午戰敗後,光緒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認識到大清原有體制的不足,便萌生了變法的打算。” 

 “對此,慈禧是支持的,並沒有過多的阻攔。” 

 “實際上,如果沒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變法根本就無法進行。” 

 “可是光緒頒佈《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後,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無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顯露了出來。” 

 “比如說光緒當時打算精簡機構,任用新人、裁剪綠營、廢八股、興西學。” 

 “但光緒又急功盡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舊體制全部打碎,讓大清馬上實行新法,舊貌換新顏,這完全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光緒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階層的情況下,要裁撤近萬人,還選擇信任楊銳、譚嗣同、康有為等維新派新人。” 

 “這就等於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眾矢之地。” 

 “所以新政實施沒幾天,各種不滿和反對的聲音便鋪天蓋地。” 

 “守舊派不能容忍變法運動的開展,紛紛上書慈禧要求殺了康有為,慶親王跑到頤和園跪請慈禧垂簾聽政。” 

 “見政局被搞得一團糟,慈禧為了穩定,只得連下三諭,要求光緒交出一二品大員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 

 “這時候光緒慫了,他又像甲午戰爭時那樣,事前信心滿滿,稍遇挫折後很快就洩氣,不知該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改革者,光緒缺少改革家的堅韌氣質,更缺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武則天:這就怪不得慈禧了,兒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過,想要變法改革,必然會遇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阻擾。 

 這個時候就非常考驗統治者的政治能力,該怎麼通過打壓拉攏大臣來推進變法,這需要極強的政治手段。 

 可顯然,光緒並不具備這種執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團糟。 

 這個時候為了大局的穩定,就必須讓政治能力成熟老練的慈禧出來穩定局面了。 

 說來說去,也不能怪慈禧抓著權力不放,實在是光緒不爭氣啊! 

 就正如她的幾個兒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沒有能力解決朝政問題,她也是不得不出來住持局面。 

 她也想把權力交還給李唐王朝,可無奈幾個兒子不爭氣,沒有當皇上的能力。 

 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見光緒沒了雄心壯志,南海聖人康有為便粉末登場了。” 

 “戊戌變法之初,康有為鼓動維新派排斥李鴻章。” 

 “直立總督榮祿擔心這樣會增加變法阻力,便旁敲側擊的勸光緒謹慎行事。” 

 “康有為聽說後跑去跟榮祿說,推行變法其實很簡單,殺幾個朝廷大員就搞成了。” 

 “原本支持變法的朝廷大員就不多,康有為如此囂張的行事作風和言論,把本來還支持光緒的幾個大臣也得罪了。” 

 “由此看來,康有為只是一個急於求成但是毫無政治智慧的政治投機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