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6章 敲響大清滅亡的喪鐘

 第246章 敲響大清滅亡的喪鐘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沒有戊戌政變,戊戌變法也一樣會失敗。 

 畢竟晚晴各種矛盾已經積重難返,想要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顯然是不可能的。 

 別說是毫無實權的光緒,哪怕是獨攬大權的慈禧想要變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制度早已經僵化,各種利益集團錯綜複雜的紮根在中華大地上。 

 任何人想要變法,都會遭到這些利益集團同仇敵愾的對抗,根本就沒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大清最後自強的機會,一旦錯過這次機會,大清滅亡的喪鐘也將隨之敲響。 

 現在戊戌變法已經失敗,各朝的統治者已經可以預見清政府的局勢將進一步惡化。 

 清政府沒有通過變法改革自立自強,就必然會繼續遭到列強的剝削。 

 他們非常明白,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遠遠不是結束,列強必然還會再次發動瓜分中國的侵略戰爭。 

 “感覺手上有了籌碼,慈禧召開王公大臣會議,在會上宣佈光緒孱弱多病,上負祖宗社稷,下誤黎民百姓。” 

 皇帝是大清國的象徵,凝聚著天下人心。 

 “1900年1月,慈禧不顧外界的反對,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 

 “無論光緒是否參與了圍園殺後計劃,反正在慈禧看來,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一個弄不好,趁著大清國改換皇帝的動盪時刻,說不定全國各地會趁機爆發更大規模的百姓造反。 

 “立即跑去跟慈禧說,洋人囂張氣焰不可長,咱有二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正好可以利用他們驅逐洋人恢復舊制。” 

 “有了慈禧的默許,義和團在直隸地區很快就發展到了二十萬之眾。” 

 “慈禧聽說義和團打洋人,又想起當初西方各國反對他廢黜光緒,心裡頓時便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制衡列強的想法,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由此也發生轉變。” 

 “決定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皇楚大阿哥,並計劃於1月31日舉行光緒的退位儀式。” 

 “端郡王載漪擔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鴨子又要飛。” 

 “可是就在事件漸漸平息之際,北方鬧起了義和團運動。” 

 連朝廷的高層都動盪不安,就更別說原本就人心思變的老百姓。 

 要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太后再把光緒皇帝廢了,那隻會造成大清國更加動盪。 

 “後來玉賢回朝述職,跟慈禧講義和團扶清滅洋可以為朝廷所用。” 

 “得知慈禧欲行廢立之事,不僅清朝的地方督撫,如直隸總督榮祿、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上書反對。” 

 “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卻串通外人要殺我?” 

 “為了讓慈禧下定決心,端郡王載漪當時還勾結李連英。” 

 嬴政:都已經昏聵到這種地步了嗎?連刀槍不入的鬼話也能相信。 

 “玉賢主政山東期間,縱容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在被西方各國連續抗議後被清政府免職。” 

 “找了一些義和團在宮裡表演刀槍不入,讓慈禧相信義和團有實力對抗洋人。” 

 果然不出各朝統治者所料,蘇晨接下來的話也證實了他們的猜想。 

 “但當時也有許多官員支持義和團,比如原山東巡撫玉賢。” 

 “就連各國公使也是紛紛照會總理衙門,揚言如果光緒被廢,必將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望好自為之。” 

 “後來剛毅跑到涿州溜達了一圈,回來也對慈禧說義和團槍炮不傷,猶如神明附體。” 

 “對外宣稱光緒病重,恐怕活不了幾天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打算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皇帝。” 

 “就這樣,在身邊人的影響下,慈禧對義和團僅有的一點不信任也煙消雲散。” 

 “各國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對此很不高興。” 

 原本大清國就動盪不安,風雨飄搖,人心惶惶,全國上下心思各異。 

 “見列強集體反對,慈禧壓力山大,只好暫停了廢立計劃。” 

 “慈禧覺得廢立皇帝是愛新覺羅氏的家事,我決定讓誰當皇帝,與你洋人有什麼關係?” 

 “見慈禧又要廢除光緒,各國公使隨即再次強烈反對。” 

 “義和團興起之初,清政府的態度模稜兩可。” 

 “公司的大股東是我們列強,公司要改選董事長,當然要由我們大股東開會決定了。” 

 “不過各國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們認為廢立皇帝是國事,怎麼能是家事呢?” 

 “戊戌政變後,慈禧傷透了心。” 

 “並且大清公司從道光開始就不斷出讓利益,到了光緒這會已經賣無可賣。” 

 “你慈禧只是小股東,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權利。” 

 “既然你不孝,那就別怪我不仁。” 

 “有一些官員反對義和團,比如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山東的義和團就是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打的銷聲匿跡。” 

 “1898年9月,在頑固派官員剛毅等人的煽風點火下,慈禧頭腦發熱。” 

 榮祿:太后糊塗啊!大清國都已經到了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這個節骨眼怎麼還能輕易廢黜皇上呢? 

 他無奈的嘆了口氣,那些頑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麼連太后也犯糊塗了。 

 他都有些無語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無能也就算了,作為實際掌權者的慈禧居然也能這麼愚昧。 

 他原本還以為慈禧只是禍國殃民的妖后,現在看來,居然也這麼愚蠢。 

 刀槍不入一聽就假得離譜,就更不用說槍炮不傷了。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清政府也不會接連遭遇西方列強的欺辱了。 

 就慈禧想要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戲碼,在他看來無異於飲鴆止渴。 

 義和團雖說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但作為農民起義,最後肯定也不會和清政府站在一邊。 

 即便義和團有能力對付西方列強,也註定會成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再說了,就義和團這種江湖騙子,怎麼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對手。 

 他猜測慈禧估計是氣瘋了,要不然也不會失去理智看不清當前的局勢。 

 “然而,慈禧和頑固派們萬萬沒想到,他們的自欺欺人玩脫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強。”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 

 “限兩月之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入直隸地區代為剿平。” 

 “6月初,限期已到,各國公使見清政府無法控制形勢,便決定組成八國聯軍直接出兵平亂。” 

 “6月中旬,大沽口炮臺失守。” 

 “慈禧緊急召開御前會議,發出解散義和團的上諭。” 

 “此舉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軟了。” 

 “可是就在上諭發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載漪杜撰的假情報。” 

 “說外國公使發出照會,要求慈禧立即歸政於光緒,廢大阿哥,並允許洋兵入京。” 

 “慈禧一聽,讓我把權利給讓出來,交給光緒那小子,難道洋人不知道我與光緒有矛盾嗎?” 

 “這要是交權了,我還有活路?” 

 “這幫洋鬼子我服務了你們四十年,現如今卻要幫那個逆子來奪我的權。” 

 “是可忍孰不可忍,憤怒之下,慈禧喪失理智。” 

 “6月21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連下兩道詔書。” 

 “一道是下給頑固派的,慈禧讓他們整軍備戰。” 

 “另一道是發給地方督撫的,慈禧讓他們派兵進京勤王,協助朝廷驅逐洋兵。” 

 李鴻章:太后平時挺聰明的,怎麼這種關鍵時候就糊塗了呢? 

 他收到太后的宣戰詔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懷疑太后是不是老糊塗了。 

 雙方的實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國聯軍的對手。 

 以大清國的實力,別說是八國聯軍了,就是隨便一個西方列強,都不是別人的對手。 

 要是大清國真的這麼硬氣的話,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般田地了。 

 當初太后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時,他就是反對的,認為這太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