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6章 敲響大清滅亡的喪鐘

 刀槍不入,槍炮不傷,他一聽就知道假得很。 

 他都有些懷疑太后病急亂投醫,居然也能相信這些江湖騙子。 

 用這二十萬的義和團去對付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他只能說以卵擊石,毫無勝利的半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發給地方督撫的詔書,如今有三點經常被人誤解。” 

 “第一,慈禧當時只說要跟欺凌我國家、侵佔我土地、勒索我財物的入侵者開打。” 

 “但她沒說要跟誰打,並沒有具體指明開戰對象。” 

 “現在一些電視劇中演繹成慈禧指名道姓對十一國宣戰,這其實是虛構的情節。” 

 “第二,所謂的宣戰詔,並非正式公文。” 

 “清朝的正式宣戰詔書裡面一定會有類似佈告天下的字樣,比如光緒在甲午年頒佈的宣戰詔書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頒佈的宣戰詔中並沒有相關內容。” 

 “結合慈禧也沒有具體指名宣戰對象,不難發現,庚子宣戰諭旨其實只是內部通知。” 

 “慈禧通知地方督撫,洋鬼子打到家門口了,朝廷決心迎戰,你們都來幫忙。” 

 “由於只是內部通知,所以慈禧當時也沒有將宣戰詔遞交給各國公使。” 

 “也就是說,清政府自始至終都沒有對各國正式宣戰。” 

 “各國也沒有對清政府宣戰,雙方是一種戰而不宣的狀態。” 

 “第三,由於郵電系統混亂,地方督撫當時收到了前後不一致的詔書。” 

 “義和團運動最興盛的時期,拆鐵道、拔線杆,把北京對外聯絡的電線杆子都給拔了。” 

 “這導致朝廷的詔書無法通過北京的電報局下發,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經由保定電報局轉發給各地。” 

 “路上耽誤再加上辦事效率低下,等到詔書下發到地方督撫手上時,已經是幾天後了。” 

 “而讓督撫們感到非常無語的是,就在收到宣戰詔的同時,他們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電報。” 

 “頭腦發熱的勁頭過去後,慈禧又冷靜了下來。” 

 “畢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載漪那樣為了圖私利洩私憤,也不能像義和團那般狂熱而不計後果。” 

 “於是慈禧便給督撫追加旨意,讓他們保護使館,伺機行事,保守疆土。”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為晚晴的統治者,實在是愚蠢至極。 

 他不禁微微搖頭,彷彿已經看到了大清國的末日。 

 看得出來,大清國的局勢之所以一步一步惡化,以至於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這個妖后一手導致的。 

 要是沒有慈禧禍國殃民,說不定大清國不會落到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會遭受恥辱。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彷彿已經看到大清國在慈禧手上走向滅亡。 

 原本大清的實力就弱小,遠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 

 現在又在雙方交戰的時候朝令夕改,發佈大相徑庭的詔令,只能讓大清敗得更快。 

 不知道為什麼,他心中隱隱有一種感覺,大清國很可能會亡於這場戰爭。 

 畢竟要是對付義和團的話,還不至於八國聯軍一起出動。 

 以他對西方列強貪婪成性的瞭解,八國聯軍發動的這次戰爭很可能不僅僅只是為了消滅義和團,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為了瓜分大清國。 

 “看到大相徑庭的兩封電報,督撫們陷入混亂。” 

 “一會說要打,一會說要自保,一會說要滅了洋人,一會又要求保護使館。” 

 “在這種情況下,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奎、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堂、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不約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種選擇。” 

 “既然朝廷讓我們保護使館,伺機行事,保守疆土,那我們就以這道聖旨為準。” 

 “至於宣戰詔,那是亂詔。” 

 “正所謂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確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後矛盾的,以有利於我等的為準。” 

 “我們沒有否定朝廷的詔書,我們只是執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懷的牽線搭橋下,上海道臺邀請各國駐上海領事舉行會晤,並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鄉內外章程》十條。” 

 “根據協議,東南九省督撫向列強表明中立態度,不參與戰爭,這一事件被稱為東南互保。” 

 “南方搞東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沒太在意。” 

 “因為這時候她也是亂的,到底是打還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為了安撫各省督撫,慈禧很快又下發了一份內部通知,向地方督撫解釋宣戰詔的由來。” 

 “這意思很明顯,宣戰詔書是寫給國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復包括義和團在內的國人的情緒,你們要體諒朝廷的苦衷。” 

 劉徹:東南互保協議的簽訂,已經說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到了這種時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經脫離了清政府的控制。 

 雖說慈禧發佈了兩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詔書,但地方督撫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於清政府的,就已經可以看出地方不聽中央朝廷的調令了。 

 況且東南九省的督撫還繞開慈禧,單獨和西方列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都足以說明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地方了。 

 東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並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著不放。 

 畢竟面對八國聯軍的威脅,慈禧要是敢責罰東南九省的督撫,只會陷入更大的危機。 

 即便慈禧想要動手解決公然挑釁清政府的東南九省,至少也要渡過八國聯軍侵華的危機再說。 

 不過照他看來,八國聯軍來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過這次的危機。 

 “但到了7月,隨著直隸提督聶士成戰死,天津淪陷。” 

 “不堪因戰敗而丟面子的慈禧態度又變了,開始對主和派官僚大開殺戒。” 

 “與此同時,慈禧也開始要求南方督撫趕緊派兵勤王,語氣和措辭非常嚴厲。” 

 “參與東南互保的九個省中,山東離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凱收到的電報最多。” 

 “打心底裡袁世凱不想去,因為他的實力與聶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衛前軍打不過八國聯軍,他的武衛右軍肯定也打不過,去了只是送死。” 

 “於是袁世凱便扯各種理由不動身,一會說沒準備好沒法去,一會又說義和團作亂,自己實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後來袁世凱實在矇混不過去了,就派了四千綠營去送死。” 

 “不過這些炮灰的運氣還不錯,走到半路時戰爭結束了,逃過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凱出兵的同時,還給李鴻章發去電報,要求李鴻章趕緊進京,負責與各國公使和談。” 

 “此時的慈禧很清楚,這仗打不贏,洋人又只買李鴻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鴻章出馬不可。” 

 “但李鴻章收到電報後表示國事未定,堅決不去。” 

 “李鴻章認為,既然要和談,那就得先罷免剛毅、端郡王載漪等人的職務。”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與洋人談判,頑固派在後方搗亂,他去了也是白費功夫。” 

 “慈禧很想讓李鴻章來,但她又不想撤掉剛毅那幫馬屁精,一來二去時間就耽誤了。” 

 “8月13日,聯軍一萬多人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 

 “第二天,北京淪陷,慈禧挾持光緒倉皇逃往山西。” 

 對於朝廷的大敗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經麻木了,早已經習慣了。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戰敗,從來沒有贏過一次和列強的戰爭。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國聯軍打仗的時候,他們老百姓就一致認為清政府必然大敗。 

 最後的結果,也果然沒有出乎他們的預料,甚至敗的速度遠比他們想象的更快。 

 在他們老百姓看來,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對洋人的一萬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擋一兩個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