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52章 直奉大戰,奉系走向巔峰

 第252章 直奉大戰,奉系走向巔峰 

 直皖戰爭的結束,最終以直系的勝利告一段落。 

 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反而預示著另一場戰爭的來臨。 

 畢竟除掉了皖系,接下來直系和奉系不可避免的會打起來。 

 雖說按照歷史來說,最終直奉戰爭的勝利者是張作霖。 

 但現在歷史軌跡已經改變,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張作霖是否還能摘取勝利的果實還不一定呢! 

 對此,直系的領軍人物曹錕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認真傾聽主播講述直奉戰爭的經過。 

 他實在是想不通,就現在而言,明明就是他的直系佔據上風,怎麼最後還能被張作霖翻盤了。 

 在直皖戰爭時期,他就已經看到了張作霖的狼子野心。 

 他和段祺瑞大軍打得熱火朝天之際,張作霖作壁上觀,直到勝局已定才下場搶奪戰功。 

 “至於段祺瑞,以後就專心做個寓公,別回來了。” 

 張作霖的奉系實力雖說不如他,但也沒有比他直系差多少。 

 他只有瞭解了直奉戰爭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他為什麼輸給了張作霖,才可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而直系身處關內,勢強凌弱,吞併弱小簡直不要太容易。” 

 “張作霖覺得自己虧了,就支持親日派官僚梁士詒組閣。” 

 “後來,曹錕與張作霖爆發衝突,奉系偏居東北,北邊是蘇聯,東邊是日本控制的朝鮮,擴張難度大。” 

 直系周邊的軍閥實力弱小,曹錕想要憑藉武力擴張勢力不要太容易。 

 “吳佩孚是能動手就絕不叨叨的性格,很快聯合直系各省督軍,逼迫梁士詒下臺。” 

 “梁士詒上臺後,一面赦免被通緝的皖系軍閥、政客,一面抑制吳佩孚。”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只能龜縮在東北地區。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奉系就不要入關了,以後奉軍的軍餉由北洋政府承擔。” 

 “吳佩孚認為,段祺瑞禍國殃民,不斃了他就不錯了,更不可能讓他組閣。” 

 而曹錕作為直系的領袖,段祺瑞一旦上臺肯定不會選擇投靠。 

 “兩家的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國家大事,兩家商量著來。” 

 原本他是想推薦段祺瑞組建內閣的,只是可惜被直系派的吳佩孚攪合了。 

 而直系則完全不同,佔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 

 “所以,當皖系徹底衰落後,作為北洋最強的直系與奉系就自然看對方不順眼,直系與奉系的對抗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畢竟段祺瑞是北洋系的大佬,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了。” 

 也正因如此,主播接下來的故事對他至關重要。 

 “張作霖見狀,同樣也不廢話,派人偷偷聯絡段祺瑞和國民黨,打算南北夾擊直系。” 

 即便他再想對付張作霖,也需要制定周全的方案,爭取能把張作霖一棍子打死。 

 畢竟段祺瑞被趕下臺,是因為直皖戰爭失敗的緣故。 

 張作霖:平分戰利品,我奉系明顯吃虧了,要是再不扶持自己人上臺,遲早得被曹錕幹掉。 

 “皖系戰敗後,北洋就由直、皖、奉三足鼎立,進入到了直系與奉系兩強爭霸的階段。” 

 “結果在分蛋糕的問題上,張作霖與吳佩孚爆發衝突。” 

 或許是曹錕看出了他的小伎倆,才特意讓小弟吳佩孚橫加阻擾段祺瑞的組閣。 

 加以時日,實力大增的曹錕帶領直系大軍進攻東北,而他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再加上四周強敵環繞,想要尋求勢力擴張根本不可能。 

 他之所以選擇段祺瑞,也是本著段祺瑞要是上臺組建內閣的話,那段祺瑞必然就會靠向他。 

 “張作霖提出奉系入關,還希望讓段祺瑞組閣。” 

 “見小老弟說話太沖,曹錕趕緊出來打圓場。” 

 “北洋政府無論是誰主政,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全國。” 

 “直皖戰爭後,張作霖跑到北京與曹錕商量如何分蛋糕。” 

 尤其是張作霖在原先的歷史打敗了他,現在他需要萬分警惕,不能再重蹈覆轍。 

 如此一來,他的勢力得不到增長,而直系的勢力卻能飛速增長。 

 所以為了平衡利益,他需要安排自己的人組閣,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最後曹、張達成協議,戰利品直奉兩家平分。” 

 “直奉分蛋糕時,徐世昌還是總統,但沒人搭理他。” 

 雖然說是戰利品公平分配,但其實不然,直系佔據了上風。 

 雖然他對張作霖的這種行為很憤怒,但也知道還不是翻臉的時候。 

 “見直奉也要內戰,徐世昌再次出面調解,但依舊無果。” 

 “1922年4月,奉軍分兵三路入關討直。” 

 “這一戰同樣很短暫,僅僅6天,張作霖的數萬大軍就被吳佩孚橫掃。” 

 “戰後,曹錕對軍事無所欲求,開始專心研究怎麼做大總統。” 

 “見曹錕要上位,徐世昌只好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 

 “之後的一年,賦閒許久的黎元洪覆任大總統,當然他只是臨時拉來撐場子的。” 

 “曹錕為了專心競選,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 

 “從此時開始,吳佩孚取代曹錕成為直系事實上的老大。” 

 “當時美國的時代週刊發專刊報道,稱吳佩孚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不過,美國人對中國的國情顯然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直系當時的情況並沒有美國人認為的那麼強大。” 

 “因為就在吳佩孚崛起的同時,另一個人也悄然崛起了,這個人就是馮玉祥。” 

 曹錕:難道是因為我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這才導致我直系敗於張作霖之手的嗎? 

 原本他還思考直系的優勢明明如此之大,最後怎麼還會在直奉大戰中失敗呢! 

 現在從主播口中得知自己後來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他好像有些明白直奉大戰為什麼會輸了。 

 至於為什麼會把兵權交給吳佩孚,他此刻心中大致猜得到什麼原因。 

 雖說外界傳言吳佩孚功高震主,但他根本就不會相信吳佩孚兵變奪權,肯定是他自己自願交權的。 

 在皖直大戰中,仗是吳佩孚打贏的,因此他對吳佩孚非常信任。 

 他雖然和吳佩孚時常不和,但是每逢緊要關頭,他們兩人都能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其實他和吳佩孚之間,就是一出將相和。 

 雖然彼此間矛盾不斷,當時他們兩人的利益早已經完全捆綁在了一起。 

 所以無論兩人出現任何情況,但是當威脅真正到來的時候,槍口都是一致對外的。 

 這一點,不僅是他,就連吳佩孚也深知這一點。 

 正因為他對自己和吳佩孚都很自信,才非常確信吳佩孚不存在兵變奪權的情況,肯定是他後來自己選擇的結果。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交權,他此刻大致也能猜得到原因。 

 自己的才能有限,這一點他非常清楚。 

 而吳佩孚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從皖直大戰中輕鬆打敗段祺瑞就可以看得出來。 

 再加上主播提到的直奉大戰中,吳佩孚只用了六天時間就橫掃了張作霖的數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