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7章 超長待機司馬懿

 第267章 超長待機司馬懿 

 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忠臣,各朝各代的帝王就沒有不喜歡的。 

 除了各朝的統治者,各朝古人也同樣被諸葛亮的智慧與忠貞所折服。 

 只是有些惋惜,諸葛亮還沒有完成遺願就撒手人寰了。 

 說完諸葛亮的功績後,蘇晨再對諸葛亮的提問給予解答。 

 “相信三國時期的你們對有哪些謀士非常感興趣,主播現在說一下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謀士。” 

 “諸葛亮是十大謀士之一,現在主播給大家介紹另一個非常著名的謀士。” 

 此話一出,三國時期的眾人紛紛豎起耳朵,尤其是各自陣營的文臣武將。 

 畢竟能夠名列十大謀士,那就說明被後世人認可,足以說明此人的厲害之處。 

 況且這也是一個揚名天下的機會,被天下人所熟知。 

 “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常人。” 

 “曹操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而此時的東漢政權已被曹操所控制。” 

 “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宜州就會震動不安。” 

 “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聰明博學,胸懷謀略。” 

 “於是司馬懿開始廢寢忘食,勤於職守,才使曹操安心。” 

 “公元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 

 而蘇晨接下來要說的是司馬懿,其聰明才智不在諸葛亮之下,只是名聲卻與諸葛亮天差地別。 

 世人稱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在曹操與諸葛亮之上,也是曹魏政權最顯赫的權臣。 

 “並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 

 “這樣的人都不應該駐守邊防,但曹操卻並沒有重視。” 

 後來他強制把司馬懿招募到府上任職,發現此人有雄心壯志,不像是要屈居人下的樣子。 

 但也為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一統中國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但也正是因為司馬懿不講武德的兵變奪權,讓他的名聲得以遺臭萬年,甚至於連司馬這一姓氏也遭到連累。 

 司馬懿輔佐了曹魏四代君主,見證了曹氏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 

 “但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打探虛實。” 

 “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後任軍司馬。” 

 “公元201年,郡中推薦司馬懿為上計掾。” 

 可司馬懿最終成功篡奪了曹魏政權,這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但曹操認為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不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計策。” 

 “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這才得以平安無事。” 

 司馬懿退蜀徵吳,平定遼東,為曹魏政權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 

 “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司馬懿自仲達,河南省溫縣人。” 

 “公元208年,曹操又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並對使者說。”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俊為穎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識人著稱,在司馬懿還未到20歲的時候。” 

 “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 

 “司馬懿聽說後非常害怕,只得就職。” 

 早不風痺,晚不風痺,偏偏他派人去請的時候風痺了,天底下哪有這麼巧合的事情。 

 然而早在曹操在位時,便發現其有狼骨之相,必會干預政事,但最後還是讓司馬懿奪權成功了。 

 自從得知這一點後,他就已經派人去捉拿司馬懿了,只可惜被這個老賊跑了。 

 他第一次招募司馬懿任職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此人心眼多,不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 

 那個時候,他就對司馬懿嚴加提防,絕不給其掌權的機會。 

 “司馬懿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於是稱自己有風痺症,從而推辭。” 

 “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就把他抓起來。” 

 曹操:司馬懿狼子野心,孤果然沒有看錯他。 

 “之後,曹操逐漸發現司馬懿有雄心壯志,且有狼虎之相,於是心裡很擔心。” 

 “司馬懿躺著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同年8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水災。”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趁機進攻擒拿于禁、斬龐德。” 

 “胡修、傅方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曹仁更加危急。” 

 “因樊城距離許昌很近,曹操感到威脅,準備遷往黃河以北。” 

 “司馬懿勸阻說,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 

 “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 

 “劉備、孫權外親內疏,如今關羽做大,孫權必定不安。” 

 “把這件事告知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可解。” 

 “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伏殺。”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 

 “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抵禦不住吳軍,所以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 

 “襄陽水路交通發達,是抵禦敵人的要地,不能放棄。” 

 “但曹丕沒有聽從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燬二城。” 

 “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追悔莫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 

 “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曹丕:司馬懿這個奸賊,辜負了朕對他的信任。 

 他之所以重用司馬懿,是因為這個奸賊的才華深深的打動了他,令他不得不心動。 

 他的父皇也不是沒有提醒老賊的狼子野心,但他並沒有為此懷疑老賊什麼,依舊對老賊信任有加。 

 可他哪裡能想到,一向為了他們曹魏忠心耿耿的老賊,最終居然反噬曹魏。 

 現在回想起老賊平時的盡心盡力,只怪他沒有看透老賊的謀逆之心。 

 要不是老賊跑得快,他早就下令誅滅司馬懿三族了。 

 不過他也不擔心,司馬懿噬主的名聲已經臭了,天下已經沒有這個老賊的容身之地。 

 “公元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奉命鎮守許昌。” 

 “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此年曹丕再次大興舟師攻打孫吳,命司馬懿留守。” 

 “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並把司馬懿比作蕭何。” 

 “之後曹丕回師京都洛陽,下詔對司馬懿說。” 

 “我在東邊,你就總管西面的事情。” 

 “我在西面,你就總管東面的事情。” 

 “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由此可見曹丕對司馬懿是何等的信任。”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臨終前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輔政。” 

 “並告訴太子曹叡,這裡的三位忠臣你一定不要懷疑他們。” 

 “曹叡即位後,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自己率軍進攻江夏。” 

 “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後升任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不一不可信任。” 

 “但曹叡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 

 “諸葛亮暗中與之聯絡,但為了早些讓孟達反叛,知道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矛盾後,便派人到申儀處詐降,並有意洩露孟達將要反叛的事。” 

 “孟達聽聞事情洩露,準備馬上起兵。” 

 “司馬懿得知此事後,怕他突然發難,於是給他去信,詳加安慰。”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 

 “司馬懿則暗中進軍,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 

 “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但孟達認為司馬懿所在的皖城和洛陽相距八百里,離自己一千二百里。” 

 “他們聽聞自己起兵,上表天子,來回路程要一個月。” 

 “那時候自己早已做好了準備,卻沒想到司馬懿只用了八天就兵臨城下。” 

 “而後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 

 “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司馬懿回軍,仍駐皖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