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7章 超長待機司馬懿

 司馬懿:天下之大,卻沒有我的藏身之地。 

 此刻的他,由於早已經暴露,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四處逃亡。 

 他儘管是有取而代之的雄心壯志,但也僅僅只是一個想法而已,遠遠沒有到付諸實踐的地步。 

 曹家的三代君主都是英明的,他哪怕想要搞小動作也不敢。 

 甚至他都已經放棄了心中的雄心壯志,哪裡能料到曹家三代君主死得太早了,這才重新給了他取而代之的希望。 

 只是有些可惜,還沒來得及準備做些什麼,他之後的所作所為就被天幕公之於眾了,以至於如今不得不東躲西藏。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權擅勢,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 

 “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 

 “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 

 “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 

 “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押,送往京師。” 

 “司馬懿回京後,曹叡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 

 “司馬懿回答說,吳國認為我們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要攻打敵軍。” 

 “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臟,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 

 “如果在陸地上攻打皖城,引孫權的兵馬東下,再派水師攻向夏口,趁虛而入一定能大破吳軍。” 

 “曹叡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命司馬懿屯兵宛城備戰,而後命司馬懿進逼江陵。” 

 “賈奎、滿寵、徐志等四軍從西陽進逼東關,曹休進逼宛城。” 

 “但大司馬曹修孤軍深入接應炸降的吳將周防,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 

 “公元230年,魏明帝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越,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路並進,沿著綿水逆流而上。” 

 “直達渠忍,攻克新豐縣,駐軍單口後遇大雨班師回朝。”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包圍岐山賈寺、魏為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 

 “魏明帝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領車騎將軍張和、後將軍飛耀、雍州刺史郭懷等討伐諸葛亮。” 

 “此戰中,司馬懿擊敗了諸葛亮,斬俘虜萬計。” 

 “軍師杜喜等人預計諸葛亮第二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 

 “司馬懿則認為,諸葛亮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反。” 

 “即使以後諸葛亮還會出兵,將不再攻城。” 

 “而是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而不會在西側。” 

 “諸葛亮常以糧少為恨,回去後必然廣積糧草。” 

 “我估計沒有三年的積蓄,諸葛亮是不會貿然出兵北伐的。” 

 諸葛亮: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在我之上。 

 儘管司馬懿最後違反誓言搞政變,如今已是聲名狼藉。 

 但他卻不得不承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弱於他,甚至要超過他。 

 司馬懿這個對手令他敬佩的同時,也令他不恥。 

 如此大忠大奸之人,卻是他生平僅見。 

 不過現如今司馬懿已經成了喪家之犬,沒有一個勢力會接納他。 

 如此一來,倒是給他省了不少事。 

 沒有了司馬懿這個敵人的阻攔,曹魏等同於斷了一臂,這對他們蜀漢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甚至於,他有信心改寫歷史,統一天下,匡扶漢室。 

 “三年後,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進駐渭水之南。” 

 “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駐堡壘阻擊,而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 

 “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食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 

 “於是渡渭水,背水紮營。” 

 “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軍堅壁不出,於是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服裝。” 

 “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戰。” 

 “曹叡不許,並派人持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 

 “之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 

 “使者便持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諸葛亮見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打。” 

 “之所以上表請戰,就是為了軍隊的士氣。” 

 “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怎麼可能千里上奏請戰?”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諸葛亮志向遠大,卻沒有機會,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雖領軍十萬,但已經落入我的謀劃中,打敗他是必然的。” 

 “魏、蜀兩軍相持了百餘日,諸葛亮病逝于軍中。” 

 “蜀軍撤退,司馬懿出兵追擊。” 

 “蜀將楊儀返旗鳴鼓,作出要回擊的樣子。” 

 “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而後司馬懿來到諸葛亮的營寨,獲得了許多糧草、兵馬和軍書秘籍。” 

 “便知諸葛亮已死,並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李靖:司馬懿這個老賊,自己遺臭萬年也就算了,卻是害苦了我。 

 他雖然是大唐戰功赫赫的軍神,但卻落得如今進退兩難尷尬的境地。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害的。 

 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選擇作壁上觀,沒有參與兩兄弟之間的鬥爭,就已經惹得陛下有些不悅了。 

 也正因為站隊問題,陛下對他有些意見。 

 他也非常自覺的低調,平時也不會結交他人,以免引起陛下疑心。 

 想他都一大把歲數了,都沒有幾年可活了,可陛下依舊對他防範心慎重。 

 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害的,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以至於連累了他。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公孫淵。” 

 “公孫淵以遼水南北幾十裡堅壁而守,阻擊魏軍。” 

 “司馬懿聲東擊西,先在南線多張旗幟假裝攻打,吸引敵人,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 

 “渡過遼水後,不攻打敵人,而向湘平進軍。” 

 “眾將不解,問其原因。” 

 “司馬懿說,敵人築起高堡壘,就是想讓我們攻城。” 

 “如果攻城正中其計,現在我們直指襄平,攻敵所必救。” 

 “這樣他們就會非常害怕,不得不與我們交戰。” 

 “敵人在恐懼中跟我們交戰,必然失敗。” 

 “接著整軍前進,敵軍果然出來阻擊。” 

 “司馬懿指揮魏軍回擊,大破敵軍,三戰皆勝,於是乘勝包圍了襄平。” 

 “恰逢連綿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 

 “魏軍恐懼,諸將也都想著遷軍營。” 

 “但司馬懿不允,並斬殺了主張遷軍營的張晉,軍心才安定下來。” 

 “諸將請求出擊,司馬懿仍然不允。” 

 “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喚司馬懿。” 

 “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果然雨停後,魏軍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 

 “公孫淵派使者投降,司馬懿斬殺來使。”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涼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而後班師回朝。” 

 “此戰也徹底解決了困擾曹魏多年遼東問題,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曹魏統治。”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往鎮關中,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 

 “三日之間,詔書五至。” 

 “見到詔書後,司馬懿大驚。” 

 “於是乘追風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見到魏明帝后,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看著太子說。” 

 “終於在臨終前看到你了,現在託孤於你也無所遺憾了。” 

 “當天魏明帝曹叡去世,太子曹芳即位,年僅八歲。” 

 “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3000人,共執朝政。” 

 嬴政:曹家的這些君主也太短命了吧,也難怪引起了司馬懿的覬覦之心。 

 他在感嘆曹家帝王短命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司馬懿太能活了,硬生生的熬走了曹家三代。 

 看來,活得長久才是最大的優勢。 

 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又或是曹叡,都不是昏庸之輩,完全可以鎮住司馬懿。 

 哪怕司馬懿再有野心,只要這三代君主在世,司馬懿就不敢有絲毫的異動。 

 只是有些可惜,這三代君主就沒有一個長命的。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硬生生給司馬懿創造了造反的最佳土壤。 

 “曹爽想要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 

 “於是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 

 “但朝臣們認為以前的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很不吉利,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 

 “公元240年,日本來朝納貢,周邊等諸國都派遣使者來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