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70章 預言家郭嘉

 “郭嘉據此判斷袁紹命不久矣,篤定去世後必會立小兒子做接班人,屆時河北再次內亂。” 

 “所以建議曹操養精蓄銳,等待收拾殘局。” 

 “果然半年後袁紹吐血身亡,身後安排諸事全被郭嘉預言中。” 

 “袁譚不服弟弟袁尚,經過半年的積怨,郭嘉認為是時候對袁氏兄弟用兵了。” 

 “建安七年冬,曹操攻佔黎陽討伐冀州。” 

 “因此袁譚向弟弟袁尚索要兵馬軍械,袁尚不僅不給,還把他調回鄴城防守,這讓袁譚極為不滿。” 

 “遠在荊州的劉表都寫信勸和這對兄弟,並派劉備領兵一萬北伐以減少他們兄弟的壓力。” 

 “劉備的進攻很是順利,一個月就打到離許都百里的葉縣。” 

 “於是曹操準備南下親征劉備,但被荀彧與郭嘉阻止。” 

 “兩人說劉備屢戰屢敗,士氣低落,如今一路狂奔突襲導致補給線太長。” 

 “只需要派一員大將前去阻擊就可以,建議曹操要繼續攻打袁氏兄弟。” 

 “曹操覺得有道理,於是派遣夏侯惇前往迎戰劉備。” 

 朱元璋:袁紹兩個兒子自相殘殺的結局,彷彿是按照郭嘉編寫的劇本在演,真是神了。 

 曹操起兵攻打袁紹兩個兒子,戰鬥進行得異常順利,眼看勝利在望,郭嘉卻提議退兵。 

 這正是郭嘉的眼光毒辣之處,因為他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情。 

 袁紹死前並沒有安排好兩個兒子的主次排名,兩個兒子的謀士郭圖和逢紀必然會挑唆兩人內訌。 

 如果現在打,兩個人必然同心同德一起對付曹軍,必然增加攻城的難度。 

 如果抽空先去打劉表,兩兄弟一定以為危險解除,開始內鬥,那時候就可以輕而易舉拿下他們。 

 果不其然,一切都在郭嘉的預料之中。 

 郭嘉在世時,只要是其參與過的戰事,絕大部分都能取得圓滿勝利。 

 曹操集團因郭嘉而如日中天,成為群雄中的霸主。 

 曹操麾下有許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和才智多謀的文臣,然而沒有一個人能與郭嘉在決策上的才能相提並論。 

 不過他也並沒有太過羨慕,畢竟他大明的開國功臣李善長絲毫不弱於郭嘉。 

 “面對五萬青州軍,劉備在堅持了兩個月後就退兵了。” 

 “曹操得知夏侯惇勝利的消息後,也於四月果斷出兵鄴城。” 

 “這時郭嘉又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他建議對鄴城圍而不打。” 

 “給袁氏兄弟造成巨大壓力,讓他們不敢出城即可。” 

 “之後再退兵轉而攻打平原等地,如此袁氏兄弟便要分兵。” 

 “而以這兩人的秉性,一方有危險,彼此是不會去救援的。” 

 “不用多久,兩人必會反目成仇。” 

 “屆時我軍就可以收拾殘局,拿下河北就容易多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與郭嘉預測的那樣,曹操攻打袁譚老巢平原,袁尚不去救。” 

 “接著曹操退軍到黎陽,袁譚邀請袁尚一起追擊,袁尚又不參與。” 

 “之後袁譚多次索要兵馬軍械,袁尚也都不批准。” 

 “加上之前立嗣產生的積怨,袁譚終於忍受不住,他謀劃鴻門宴誅殺袁尚。” 

 “不料事情敗露,袁譚被迫逃回平原,接著就遭到袁尚五萬大軍攻打。” 

 “這時郭圖獻計,讓袁譚先投降曹操,聯手滅掉袁尚後在徐州復國。” 

 “但郭圖這種天真的小伎倆,怎麼瞞得過郭嘉。” 

 “建議曹操將計就計,再次利用袁氏兄弟矛盾將其一舉擊潰,就這樣袁尚先後丟失冀州和幽州逃亡烏桓。” 

 “建安十一年秋,北方遊牧民族烏桓勾結袁尚袁熙兄弟,多次襲擾幽州邊境。” 

 “曹操忍無可忍,想要出兵剿滅這股勢力。” 

 “幾乎所有謀臣都反對這場遠征,舉了糧草和局勢等一系列問題來說明難以取勝。” 

 “唯獨郭嘉全力支持,說袁氏餘孽現在還沒有與烏桓完全融合。” 

 “如果放任不打,過幾年他們各種階層通婚後,就會鐵板一塊。” 

 “屆時一旦成勢,我軍極難攻取,日後一統天下可能會成為泡影。” 

 “如今發起戰爭雖然不利我軍,可對於烏桓卻是更加不利。” 

 “畢竟敵人的物資遠不如我軍,以四州財力半年內是可以打通水運航道的。” 

 “這項利民利軍的工程,不僅可以解決糧草的問題,還能獲得百姓們的支持。” 

 “況且烏桓也絕不會想到,我軍竟敢跨越沙漠遠征,這千里奇襲正是兵家制勝之道。” 

 “曹操又擔憂北征時劉表會偷襲許都,郭嘉又表示劉表不過說大話罷了,就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傢伙。” 

 “這傢伙之前有兩次絕好的機會攻打許都,但都由於出兵保守而失敗,他早就喪失了北伐信心。” 

 “況且劉備在他身邊搞各種挖牆腳的小動作,孫權又對他虎視眈眈,他這次絕不會再出一兵一卒了。” 

 “曹操聽完郭嘉這些分析後,果斷採用這些建議。” 

 曹操:郭嘉所言,確實在理,讓孤北征少了後顧之憂。 

 他擊殺了袁紹長子袁譚,其次子和三子逃到北方烏桓人的領地。 

 他雖然想斬草除根,追擊兩個兒子,卻又怕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自己的大本營。 

 而且手下大部分將士也反對北征,但好在郭嘉的一番分析過後,他可以放心大膽的北征,取得最後的勝利。 

 正如郭嘉所言,荊州劉表是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會坐而論道。 

 劉表既害怕自己的才幹無法駕馭劉備,又害怕劉備不為自己所用。 

 為了提防劉備,劉表也不會輕易出兵中原攻打自己的大本營。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他,立刻率軍北征。 

 行軍到半路,也是郭嘉給出了寶貴的意見。 

 千里奔襲,重在出其不意,如果輜重太多,行動就會緩慢,遲早會被對方發覺,不如丟掉輜重,輕車簡從,攻敵不備。 

 他聽從了郭嘉的建議,佈置一隊士兵帶著輜重迷惑敵人。 

 而他則親率一隊輕兵,晝夜不停,突然殺到烏桓城外。 

 敵人看到神兵天降般的大軍,驚慌失措之下一擊即潰。 

 最後的戰果也非常豐盛,烏桓首領被殺,袁紹的兩個兒子則逃向遼東投靠了公孫康。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勝利,還要多虧了郭嘉提出的計謀。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於建安十二年夏發動了對烏桓的遠征。” 

 “可就在行軍途中,郭嘉卻病倒了。” 

 “郭嘉謝絕了曹操班師的好意,表示大軍絕不能為了他一個人而放棄遠征。” 

 “現在正處於關鍵時刻,全軍應該放棄不必要的輜重,花重金尋找嚮導帶路。” 

 “精銳先鋒,輕裝簡從,直奔烏桓巢穴,不給敵人防守準備的時間。” 

 “曹操同意了這個策略,於是讓郭嘉隨輜重部隊一起回益州養病。” 

 “曹操怎麼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與郭嘉的最後訣別。” 

 “四個月後,曹操遠征烏桓勝利歸來。” 

 “卻收到心愛軍師以亡數日的噩耗,不禁發出悲傷的哀鳴。” 

 “郭嘉死,乃天要亡我也。” 

 “可即便死了的郭嘉依然很厲害,在去世之前他給曹操留下遺計。” 

 “說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如果我軍立即進。” 

 “公孫康必會與袁氏兄弟共同死守,我軍要拿下城池必定會十分困難。” 

 “不如暫緩攻打,如此公孫康就會認為,袁氏兄弟實際上是藉機侵奪他的地盤。” 

 “不用多久,他們就會內訌,自相殘殺。” 

 “而事情的發展果然和郭嘉預言的那樣,三個月後袁氏兄弟被殺。” 

 “公孫康投降,曹操平定遼東。” 

 “回顧郭嘉一生,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 

 “可以說郭嘉從徵十一年間,就是天下第一謀士。” 

 “曹操也本想託付其於後事,讓他做日後的宰輔,也就是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諸葛亮。” 

 “這位天才的半路夭亡,不僅讓曹操悲痛失去一人才,更讓他覺得失去一知己。” 

 “於是作觀滄海懷念郭嘉,希望再遇到此類賢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朱棣:如果郭嘉在世,曹操很有可能一統北方後統一全國,可惜天妒英才。 

 提到三國時期,世人會想到義薄雲天的關羽、狡猾多變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英年早逝的周公瑾。 

 實際上三國時期不僅僅只湧現出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郭嘉也同樣做出過卓越貢獻,甚至可以說其功勞一點不弱於諸葛亮。 

 只是奈何郭嘉英年早逝,這才使得郭嘉的存在感不強,其名聲相比於其他頂級謀士有些鮮為人知。 

 但是他認為,如果不是郭嘉才長氣短,或許三國根本就不會登上歷史舞臺。 

 從後來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就可以驗證這一點。 

 郭嘉死後不久,曹操就因在赤壁之戰上大敗而歸,損失積累多年的百萬雄師,從此三分天下之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