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71章 首席謀臣荀彧

 第271章 首席謀臣荀彧 

 在後漢三國時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謀士荀彧(xunyu)。 

 荀彧富有韜略,深謀遠慮,曾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貢獻,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後卻引火燒身,憂憤而死,上演了一樁歷史悲劇。 

 荀彧之死,從根本上來講,是其內心的矛盾所致。 

 荀彧既希望曹操實現霸業,同時又對漢室具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從而成了漢王朝的殉葬品。 

 歷史上的荀彧,是一個內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漢臣自居,又是曹操謀士。 

 按照荀彧的設想,當是盡心盡力輔佐曹操,藉以匡扶漢室。 

 也正因如此,荀彧此前才棄袁紹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過,隨著曹操羽翼的豐滿,漢獻帝勢必會越來越被架空,徹底淪為傀儡。 

 荀彧的智謀可謂算無遺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他心裡非常清楚,荀彧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之後董卓派人搶掠各地,一直到潁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穎川的同鄉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殺。” 

 “然而到達冀州後,袁紹已經取代了韓馥的職位,見荀彧到來待之為上賓。”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還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說明荀彧的戰略之強。 

 其實說起來,荀彧的過錯,是委身曹操而為他多加謀劃。 

 此刻,三國時期的眾人心中好奇,紛紛猜測接下來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荀彧,字文若,穎川人。” 

 “公元189年,荀彧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等物品。” 

 而荀彧顯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無法抑制自己內心良心的譴責。 

 “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戰略方針,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出自他的計策。” 

 如此忠於漢室之人,要是能為他所用,匡扶漢室的把握也會大得多。 

 “荀彧的弟弟和同鄉郭圖等人都收到袁紹的委任,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官渡之戰,也是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荀彧的遭遇,令蘇晨為之痛惜,如此才華橫溢之人最終卻不能善終。 

 但凡一個聰明的人都不會這麼幹,但荀彧偏偏這麼幹了。 

 這種悲痛時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會感到悲痛萬分。 

 “他處理朝政事務十數年,先後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 

 反對曹操加九錫,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於招致禍患。 

 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勢力不斷膨脹後,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潁川是個四面受敵的地方,每當天下發生動亂,這時常常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請鄉親們馬上離開這裡。” 

 但是,荀彧忠於漢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當做看不見曹操的行為。 

 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終不願附和,並且以忠義之說勸諫曹操。 

 “董卓之亂時,荀彧棄官歸鄉,並對鄉親們說。” 

 “於是191年投奔了曹操,這一年荀彧29歲。”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 

 而這一的局面,卻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這時身為同鄉的冀州牧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在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在當時很有名氣。” 

 “曹操非常高興的說,你就是我的謀士張良。” 

 他對於荀彧沒能來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遺憾,錯失了一個棟樑之材。 

 “但無奈的是,鄉親們留戀舊土不願離去。”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謀臣,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官渡之戰中,他出謀劃策,使曹操獲得了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統一我國北方的基礎。” 

 劉備:我就知道會有荀彧,要是當初荀彧能夠前來投奔我,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悲劇發生了。 

 勸進曹操加九錫的議論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劉氏宗廟社稷已然淪陷。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節。 

 “荀彧年輕的時候,南陽名士何題非常認同他的為人,評價荀彧是個可以輔佐帝王的人才。” 

 在戰術方面,荀彧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隨其征戰。” 

 楊堅:荀彧足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兩人都是輔佐國家朝政的經世大才。 

 他熟讀陳壽的《三國志》,其中有重點提到對荀彧的評價。 

 陳壽說道,荀彧清高優秀,通達文雅,具有輔佐帝王的風範。 

 然而對人對事的洞察和預見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興漢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實現。 

 雖然陳壽對荀彧的評價趨於正面,但他並不認可陳壽對荀彧的評價。 

 在他看來,荀彧為了匡扶漢室,輔佐曹操稱霸北方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亂之時延續漢室宗廟,並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業,就必然不會再滿足當一個小小的漢臣。 

 而荀彧阻撓曹操晉爵魏公,肯定會被曹操所不滿。 

 最終的結局似乎已經註定,荀彧亡身殉節,以對後世彰顯自己對漢室的忠心。 

 他考察過荀彧的舉動,為曹操建言獻策,匡扶漢室,挽救國家於危難。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為了解救百姓於水火。 

 但最後董昭勸進曹操晉爵為魏公,荀彧勸阻,最終招致死亡。 

 他認為對於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責備。 

 畢竟荀彧秉承忠義,只是事情的成敗,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雖然足以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曹操勢力強盛,荀彧無力糾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殺身成仁以彰忠義。 

 “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這時陳宮、張邈等人趁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 

 “而兗州諸城皆響應陳宮等人,荀彧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來援救。” 

 “夏侯惇到後,當夜誅殺了幾十個圖謀反叛的人,才安定了軍心。” 

 “這時豫州刺史郭貢也率眾數萬來攻,眾人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面見荀彧。” 

 “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阻攔。” 

 “而荀彧堅持出城遊說郭貢,以免腹背受敵。” 

 “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便帶兵而去。” 

 “之後,荀彧派陳煜去範、東阿兩個縣,終於保全了這三個城。” 

 “等到曹操回來,在濮陽擊敗了呂布。” 

 “陶謙死後,曹操打算趁機繼續攻打徐州,回來再平定呂布。” 

 “荀彧勸阻說,當年劉邦確保關中,關武帝劉秀據守河內,全都是靠鞏固自己的根基從而控制天下。” 

 “而將軍依靠兗州開創的事業,且兗州依據黃河、濟水,是天下的要地,易守難攻。” 

 “它就是將軍的關中、河內,所以應該先安定兗州。” 

 “而且如果攻打徐州,留守後方的兵多,則前方兵力不夠。” 

 “呂布趁機侵擾的話,只有鄄城、範、衛三處可以保全。” 

 “其他地方都不能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於失去了兗州。” 

 “如果徐州沒有平定,兗州又失守,那到時將軍就無處立足了。” 

 “且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拼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