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廣孝

 但姚廣孝不在乎,在這樣的人看來,名聲不過是身外之物。

 姚廣孝要的是過程,失敗也坦然接受,成功了也就說明自己的能力,至於成果的受益者是不是自己並不重要。

 姚廣孝一生未婚,他用計太深,應該是怕殃及子孫。

 姚廣孝無疑是位陰謀家,但這個陰謀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於物外。

 姚廣孝的造反行為就說明了一件事,他不想辜負一生所學,就是要驗證自己的能力。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重用黃子澄、齊泰等文臣。”

 “復古改制,逐次削藩,並將燕王府護衛軍精壯調往開平。”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時為燕王的朱棣勢力大減,安危存亡受到威脅。”

 “於是,朱棣在姚廣孝的多次鼓動和勸說下,決意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姚廣孝則在幕後出謀劃策。”

 “朱棣依照姚廣孝的謀劃,暗中挑選兵將和智謀之士。”

 “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聲暗室,在燕王府地上蓄養家禽以掩蓋府內動靜。”

 “姚廣孝帶領將士在燕王府後院練兵,在地下暗室鑄造兵器。”

 “為消除朱棣起兵的顧慮,姚廣孝自稱通曉天道。”

 “並稱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擔憂不得民心。”

 “對於起兵日期,姚廣孝則勸朱棣靜待天兵的協助,天兵到來時,便可發兵。”

 “建文元年七月七日,風雨大作。”

 “朱棣見屋簷瓦片被吹至地上,頓時臉色大變。”

 “姚廣孝見此,便告訴朱棣這一現象是因為有飛龍在天,是吉兆的象徵。”

 “這一解釋令朱棣和將士大受鼓舞,朱棣的顧慮得以消除,決意發動靖難之役。”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進攻大寧,姚廣孝則留守北平輔佐朱棣長子朱高熾。”

 “北平被圍,姚廣孝依命安撫北平兵民,下令加強北平守禦,擊退朝廷進犯。”

 “建文二年,燕軍東昌之戰戰敗。”

 “姚廣孝借預言穩定軍心,聲稱東昌之戰雖敗,但往後的戰役燕軍將全部取勝。”

 “姚廣孝督促朱棣重振士氣,整兵待戈。”

 “同年五月,燕軍無法攻下濟南,士氣衰減,兵將疲憊,姚廣孝遂寫信讓朱棣將燕軍帶回。”

 “因兵力有限,燕軍難以長期駐守攻下的城邑。”

 “到建文三年底,燕軍僅佔據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當時,朝內部分宦官投奔燕軍,聲稱京師空虛,燕軍可直搗京師。”

 “姚廣孝得知情報後,改變戰略,請求朱棣舉兵南進,攻打都城南京。”

 “朱棣接受了這一戰略計劃,於同年底率領燕軍南征。”

 “燕軍一路上避堅擊弱,於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徹底崩潰。”

 “姚廣孝的指揮貫穿了靖難之役的全過程,其輔佐朱棣決策,鼓舞燕軍士氣,最終促使燕軍取勝。”

 “朱棣奪權成功,從而推動了明初政治格局轉變。”

 張居正:永樂帝之所以靖難之役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廣孝。

 在靖難之役整個事件過程中,他覺得姚廣孝的功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姚廣孝極力敦促永樂帝鞏固北邊重地,從而建立一個奪取勝利的堅實後方根據地。

 姚廣孝隨永樂帝到北平後,居住在與燕府相近的慶壽寺,與永樂帝商量政事時常常屏退他人。

 其二,姚廣孝幫助永樂帝集結起兵的軍事力量,做好戰爭的充分準備。

 永樂帝決策起兵之前,將招兵買馬的重任交給姚廣孝。

 命令姚廣孝暗地裡遴選將領,招募士兵,尋找奇人異士。

 其三,在靖難之變中,姚廣孝運籌帷幄,對永樂帝的最後取勝起了關鍵性作用。

 永樂帝的後方基地是北平,而進攻目標卻是京都南京。

 因此,永樂帝帶兵轉戰中原之時,委託姚廣孝鎮守北平,使得姚廣孝在北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南京被燕軍攻破後,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永樂帝即位為明成祖。

 縱觀靖難之變全過程,永樂帝之所以勝利,固然與其卓越才能有關。

 但姚廣孝以其高超的謀略、出眾的才華,也起了關鍵作用。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登基,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

 “同年九月,大量參與靖難之役的將領獲得高位厚祿。”

 “因姚廣孝對功名封賞無意,直到同年十月,才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

 “永樂二年三月中,朱棣有意讓姚廣孝還俗為官,欽授姚廣孝為太子少師。”

 “並下令要求姚廣孝蓄髮,恢復其姓氏姚,賜名廣孝。”

 “姚廣孝僅接受複姓賜名和太子少師官職,拒絕蓄髮還俗。”

 “此後每日整裝上朝,下朝則回到寺廟,延續僧侶生活。”

 “同年六月,蘇湖一帶水利失修,夏季洪澇成災。”

 “朱棣先命監察御史高以正到當地督察,之後又命姚廣孝回鄉賑濟,以散財得民,籠絡人心。”

 “時隔二十餘年,姚廣孝榮歸故里,供奉已故父母牌位之餘,向親族近鄰發放金錢和絲帛,讓鄉族共享榮華。”

 “為協助蘇湖賑濟,姚廣孝不厭煩勞,親身前往各縣。”

 “指出縣官過失,督促縣官發放糧食,災民生計問題得以解決。”

 “姚廣孝回京後,繼續任職太子少師,受命輔導太子朱高熾和皇長孫朱瞻基。”

 “朱棣器重太子朱高熾,並且有意培養隔代接班人,希望朱瞻基之後可以繼承朱高熾的功業。”

 “於是永樂五年四月,朱棣下令讓九歲的朱瞻基出閣就學。”

 “要求姚廣孝和翰林內閣大臣在華蓋殿東處開設講席,往後講學侍讀的地點又改至武英殿。”

 “朱棣自登基後便十分重視思想統治,持續推進史料文獻的修訂工作。”

 “因朱棣對之前官員監修的《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不太滿意,年逾古稀的姚廣孝先後於永樂二年和永樂九年,受命同文官組織修訂《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

 “修訂工作歷時多年,最終成書皆令朱棣大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