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5章 開清第一功洪承疇

 從這方面來說,他對於緩和民族矛盾、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不過儘管如此,他所做的一切卻並不能被世人理解。

 他降清以後,漢人對他無不鄙視痛恨。

 就連他的母親也對他破口大罵,他的弟弟發誓不與他同住,攜帶母親到船上隱居。

 更諷刺的是,連清廷也對他疏離防備。

 不論是多爾袞、順治帝還是康熙,都未曾讓他加入權力核心。

 對於這些,他儘管心裡難受,但也早有預料會這樣。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兵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

 “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

 “崇禎十三年,皇太極確立了築城義州並在此屯田以圍困錦州的方針,並於三月付諸實施。”

 “四月,崇禎帝聽說後,命令洪承疇陳述應對之策。”

 “並擬部署吳三桂、劉肇基官兵一萬分駐於松山之內,以洪承疇所部官兵一萬五千出鎮於前屯衛之間。”

 “以駐防薊州官兵一萬六幹仍分佈於中協四路.以撫臣朱國棟駐山海關,以鎮臣馬科出中後所。”

 “兵部對此方略極表稱讚,將洪承疇比作范仲淹。”

 “在略微調整後,崇禎帝批准其方略。”

 “洪承疇遂於五月出山海關,與圍困錦州的清軍對峙,在多次出擊中互有勝負。”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奉命率領精銳十三萬來援,集結於寧遠,與清兵會戰。”

 “三月,皇太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

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

 “八月,明軍援兵已到,為斷絕洪承疇歸路。”

 “皇太極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

 “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

 “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

 “最後集體商議背山突圍,最終數十萬人土崩瓦解。”

 乾隆:洪承疇雖然沒有忠於明朝,但能夠忠於本朝,將他列入貳臣中的甲等最適合不過。

 洪承疇有功於清之開國與清初的統一,可以說是開清第一功臣。

 回想松山兵敗後,洪承疇畏死降了清,成為鑲黃旗下的貳臣,留下罵名。

 經略西南時,因為畏難,幾次三番請求解任,想撂擔子逃脫。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關鍵時刻,洪承疇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樑。

 這充分表現出洪承疇性格中軟弱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虧的根本原因。

 因此,儘管洪承疇對本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但在他們清廷眼裡,卻不足為憑,不屑一顧。

 這就是為奴才、為附庸者的必然下場。

 洪承疇的一生,實在可悲可嘆。

 不過不管怎麼說,洪承疇對大清有功。

 清朝是他們滿族建立的王朝,對於滿族來說。

 論功行賞時,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疇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至於洪承疇被列入貳臣傳,則是由於現在大清統治已經鞏固。

 為了能使清王朝江山持久,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思想。

 因此,自然對效力兩朝的洪承疇加以貶斥。

 這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不足以作為評價洪承疇功過的根據。

 不過總的來說,洪承疇在清初的卓著功績是應得到肯定的,對清朝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崇禎十四年,皇太極返回盛京,命令貝勒多鐸等人留守諸軍。”

 “洪承疇想要突圍,統領全部人馬進攻鑲黃旗,沒有成功。”

 “十月,皇太極命令肅郡王豪格、公滿達海駐紮在松山。”

 “十二月,洪承疇聽說關內援軍將到,又派將領率六千人夜間進攻正紅旗和正黃旗蒙古營。”

 “被打敗,逃回城內,但城門關閉進不去,於是敗兵大部分被殺。”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崇禎帝一開始讓楊繩武率軍增援洪承疇,但楊繩武戰死。”

 “之後讓範志完代替,但清軍過於強大,明軍難以攻破,停滯不前。”

 “洪承疇被圍至六月,糧食將盡。”

 “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將派人前去請降,為表誠意,願拿兒子為人質。”

 “晚上清軍豎梯入城,擒獲洪承疇與巡撫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將領。”

 “皇太極傳諭,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處死,洪承疇送往盛京。”

 “皇太極想要將洪承疇收為己用,命令吏部尚書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大罵不止。”

 “范文程不僅不介意,還與洪承疇談古今大事。”

 “談話間,房樑上落下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時揮手將灰塵拂去。”

 “於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死,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生命。”

 “皇太極聽罷便親自去探望洪承疇,見洪承疇衣著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給洪承疇披上。”

 “洪承疇感嘆皇太極對其待遇,遂叩頭請降。”

 “皇太極厚賞洪承疇,並擺宴席慶賀,對諸將領稱得到前往中原的嚮導,值得慶賀。”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位於崇政殿,召洪承疇及諸位降將祖大壽等入宮覲見。”

 “崇禎帝當初聽說洪承疇死了,賜祭十六壇,設立祠堂在都城外。”

 “崇禎帝將親臨祭奠,不久聽說洪承疇投降,於是停止。”

 洪承疇:和昏庸的崇禎相比,皇太極更加英明。

 他還記得自己跪於大清門外,向皇太極陳述的場景。

 他身為明軍將領,領兵十三萬增援錦州,皇太極抵達將他打敗。

 之後他鎮守松山,城破被擒獲,自認為應該死去。

 承蒙皇太極不殺之恩,如今朝見,他自知罪重,不敢貿然進入。

 當時的場景現在回想起來,彷彿歷歷在目,他還清楚地記得皇太極的諭旨。

 雙方交戰,各自為主,皇太極不會介意。

 而且清軍之所以戰勝,不過是上天的旨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賜恩於他,既已知恩情,應當盡力為自己效力。

 如曾經的張

春,得到恩情卻不能為自己效力,又不願以死明志,最後沒有功名的死去。

 那時他入朝參見,皇太極令他上殿坐,賜茶招待。

 並向他詢問明廷制度,明廷宗室被俘虜,置若罔聞。

 將帥作戰被擒獲,竭盡全力後投降,必將誅殺他的妻子,或是被貶為奴,這是舊制度還是新立的制度。

 他答道以前沒有這樣的制度,最近朝中大臣各抒己見向崇禎帝報告,由此開始。

 皇太極感嘆,國君昏庸,臣子矇蔽,很多人蒙冤而死。

 將帥因奮力作戰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庫錢財當做贖罪來還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懲罰他的兒女,何必殘害無辜的人。

 僅此一點,他就知道皇太極比崇禎更加英明。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令他隸屬於鑲黃旗漢軍,待遇十分優厚。”

 “但由於皇太極對他尚存戒心,一直沒有任命他官職。”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洪承疇才逐漸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逝世。”

 “由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叔父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當時的清朝尚未得到確報。”

 “在大順軍向北京迅猛進軍時,范文程曾上書多爾袞,指出明亡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