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5章 開清第一功洪承疇

 “范文程提出進取中原的大計和進取的方針策略,攝政王多爾袞察覺時間緊迫,數日之內急聚軍馬。”

 “隨後大舉南伐,清軍抵達遼河,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派遣副將向清軍乞降。”

 “多爾袞此時已知悉李自成攻佔北京和崇禎帝已死的消息,他決定向洪承疇諮詢軍事。”

 “五月二日,清軍進入北京。”

 “面對北京城內民心不安的局面,多爾袞採取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安撫百姓。”

 “對於歸降的明朝官員,官復原職,對於降清的漢族文武官員,升級任用。”

 “爭取明朝降官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且為崇禎帝發喪,利用懷舊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贊同。”

 “為安定民心,清朝入關後,宣佈取消明末的加派賦稅。”

 “這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後,使得北京城逐漸安定。”

 “清軍佔領北京後,曾進行分功賞爵,洪承疇入內院佐理機務。”

 “多爾袞入京時,洪承疇已在內院協助多爾袞辦理機務。”

 “他從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看,認為應該提高內院的權力,才能協助多爾袞處理好朝政。”

 “便經常向多爾袞進言,提出恢復明朝的內閣票擬製度。”

 “也就是內外文武官員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過內院。”

 “由內院發到六科,由六科去抄發各部院。”

 “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疇還上本對京城的緝察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

 “順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疇以原官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

 “七月初三,多爾袞又以順治帝名義賜敕洪承疇,表示了對洪承疇的倚重。”

 “敕文全長七百多字,是臨行前給洪承疇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體政策。”

 “九月,原李自成的譯侯田見秀、義侯張鼎等在洪承疇的招撫政策影響下,紛紛繳械投降。”

 “洪承疇由於招撫江南運籌得當,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勢基本穩定。”

 “不久,洪承疇的父親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書請求他回京守制。”

 多爾袞:反抗清朝統治戰爭給我大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本王選擇了洪承疇解決此事。

 如今看來,洪承疇擔此重任後,很好的給大清解決了不少麻煩。

 在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老百姓反抗的問題,洪承疇制定了好幾種措施。

 一是洪承疇對江南軍民進行的招撫策略,為避免當地百姓遭受戰亂之災發揮了重大作用。

 洪承疇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員,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此外,洪承疇在南方還有許多故人。

 為了緩解矛盾,洪承疇便積極對於過去的這些舊交進行人情關係疏通,促進他們歸降。

 比如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便選擇了顧念舊情,安撫此人。

 確保其能夠原官留任政策,最終實現了順利招撫。

 二是洪承疇大開科舉考試,為眾多學子找到入仕之路。

 洪承疇的這種做法使得大量知識分子,對大清採取了較為和善的擁護態度,同時也使清朝招來了許多有用人才。

 這對於降低當時尖銳的矛盾,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是洪承疇建議降低賦稅,緩解人民賦稅壓力。

 洪承疇認為江南百姓之所以對前明統治十分不滿,重要原因便是明朝

的賦稅太過嚴重。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賦稅,可以緩解百姓的敵視情緒,對於改善不利狀況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洪承疇還有一個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決。

 江南形勢並不是簡單的用溫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決,必要的情況下必須採用強硬措施。

 面對前明政權的頑固抵抗勢力,洪承疇絕不手軟。

 比如有一位頑固抵抗的大明將領,洪承疇選派已投降清朝的官員,利用舊關係偷偷潛入軍營中最終擒殺。

 “次年,洪承疇升任為太子太傅,再次入內三院佐理機要,還擔任過《太宗文皇帝實錄》一書編纂的總裁官和會試主考官。”

 “洪承疇曾提出由內三院大學士和九卿舉薦總督、巡撫、提督、鎮將等各級地方官的保舉連坐法,對舉薦得當者有賞,舉薦失誤者要連坐。”

 “此後,又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將御史甄別為六等,依其政績優劣分別予以升遷、留任、貶罰,以整頓吏治。”

 “順治八年,河南道御史張煊上疏參劾吏部尚書十罪兩不法,其中一些條文涉及洪承疇。”

 “張煊稱洪承疇曾同吏部尚書在火神廟密議逃叛,送母回閩卻不請旨。”

 “洪承疇自辯稱火神廟集議只為甄別諸御史定等差,而私送母回閩一事則甘願服罪。”

 “對於洪承疇的各項罪狀,順治帝從輕發落。”

 “稱洪承疇火神廟集議,不必過多揣測。”

 “送母歸原籍未奏聞,為親人服罪,情有可原。”

 “順治十年,洪承疇調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這時,南明桂王朱由榔佔據著雲貴兩省,不斷派兵進攻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洪承疇隨即又被任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順治十二年,孫可望派大軍攻嶽州、武昌、常德等地。”

 “洪承疇指揮清軍在常德設下埋伏,結果大獲勝利,迫使孫可望撤回貴州。”

 “兩年後,清廷決定不再設五省經略。”

 “洪承疇正打點行裝,準備回京,孫可望突然率眾出降。”

 “順治十六年,清軍攻佔昆明後。”

 “清廷又把消滅永曆及其政權的任務交給了洪承疇,洪承疇認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安定雲南內部。”

 “他上疏說雲南地方偏遠,土司種類最多,不易治理。”

 “最好參照元明兩朝的經驗,留兵駐鎮,使邊疆永遠安寧。”

 “於是清廷很快派遣平西王吳三桂,率兵留駐雲南。”

 “順治十七年,洪承疇因病請求回京。”

 “回京後因其功大、位高、權重,引起滿洲貴族和一些漢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滿,受到冷落。”

 “次年正月,順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

 “五日,洪承疇又因病請求退休,經清廷同意。”

 “清廷幾經爭論,賜以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洪承疇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康熙帝追贈洪承疇為少師,賜諡號文襄,立御碑。”

 明末清初的很多讀書人儘管對洪承疇的品性不恥,但也有不少讀書人認為洪承疇有大貢獻。

 南明隆武和魯王政權的覆滅,以及其他抗清勢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疇招撫政策的成功。

 洪承疇減少了武力征服,對百姓和社會來說減少了戰亂和破壞,有利於百姓和社會的安定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對清朝來說,減輕了統一的阻力,有利於鞏固清中央政權的統治。

 為了穩固大清這個新政權,洪承疇提出了不少建議被採納。

 學習漢人語言,漢家千年文化經典。

 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國策略,儘可能做到順利過渡。

 積極選拔人才,採用連坐制辦法。

 尤其對於封疆大吏,必須對保舉人一樣進行記錄。

 倘若推薦者表現優異,那麼保舉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如果推薦人表現無法得到預期效果,那麼保舉人同樣也應當受到懲罰。

 洪承疇提出的治國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的發展需求,因此被皇上立即進行採用。

 同時也說明洪承疇對於穩固清朝統治,確保清初相關政策制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