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91章 科聖張衡

 “公元111年,張衡因為太有文化在京師名聲很大,當時主政的鄧太后就召張衡進京。”

 “張衡就在41歲的時候,有了一份在京城的工作。”

 “在隨後的幾年裡,張衡的研究從經學、文學轉向了哲學、天文、歷算。”

 蘇軾:張衡所作《二京賦》,在頌揚漢朝國勢隆盛社會繁榮的同時,也指責官僚豪紳們的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

 同為文學大家,他對張衡所作的《二京賦》推崇備至。

 所謂二京,指的是漢朝的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

 由於其文章結構嚴謹精密,他認為《二京賦》是漢賦中的精品之一。

 《二京賦》是模仿班固的《兩都賦》創作的一篇描繪東西兩京的賦文,分為《西京賦》和《東京賦》上下兩篇。

 上篇《西京賦》極盡誇張地描繪了西漢京師長安的繁華富麗、奢靡景象,展現了人們貪圖享樂的生活態度,透露出張衡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批判。

 《西京賦》裡寫城市工商業發達的情況一段,列舉了許多具體現象和實際的例子。

 描寫了長安商市的繁華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還憤慨地指責了那些見利忘義欺騙農民的奸商的不道德行為。

 這一段,很生動再現了那時的商市、街道、豐富的貨物和買賣雙方熱鬧的經營活動。

 下篇《東京賦》則否定了西京長安的奢靡生活,轉而描繪了東京洛陽的城市構築、宮殿建設以及君主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東京賦》中描寫洛陽的宮殿、飛閣、樓榭、湖苑的壯麗宏偉,商業發達,描寫出極盡奢華豔絕巧奪天工的圖景。

 描寫宮殿樓臺遊苑湖山的富麗堂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顯示了藝術技巧上很高的成就。

 從這些描寫裡,既可以看出漢代都城和宮廷建築藝術已達到很高水平。

 也客觀地反映了漢帝國經過長久的統治,物質生產進一步發展所造成的那種百姓的富裕和國力的強大。

 《二京賦》是一篇具有現實諷諫意義的文學作品,通過對西漢和東漢的借古喻今,揭露了當時皇室的**現象,反映了某些社會現實。

 同時,張衡在文中陳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現了對東漢禮治的頌揚和對西漢奢靡的批判。

 “公元115年,漢安帝聽說張衡在天文上很厲害。”

 “恰好那個時候又發生了很多天災,需要張衡這樣的人才,就任命張衡當了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有了個正式的崗位,可以帶薪研究天文,他在這個崗位上可是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一種可以演示天球星象運動的儀器,是觀測星象、確定節氣和了解其他天文現象用的。”

 “它的外形是一個直徑八尺的空心銅球,裡面有一個鐵軸貫穿球心。”

 “球放在架子上傾斜的地方,正好是地球自轉出的方向。”

 “銅球表面刻有各種重要的星座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運行的情況。”

 “整個渾象連接在裝有一組齒輪的機構上,機構再與報時的漏壺連接起來。”

 “漏壺裡滴出來的水能夠驅動齒輪,齒輪就會帶動渾象繞著鐵軸旋轉。”

 “一天轉一週,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出天象運行的情況。”

 “《靈憲》也是張衡寫的一本非常厲害的書,裡面有關於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方面的重大課題,對後世的天文現象研究都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後來張衡受到政治

的影響,被小小降職了一下。”

 “但在126年至132年還是做回了太史令,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裡完成的。”

 “除了剛剛主播說的,張衡還發明瞭獨飛木雕、銳盾夾、記裡鼓車、指南車等。”

 大明徐光啟:《靈憲》是天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天文學著作,我對天文學方面的研究就來源於此。

 雖然《靈憲》還有一些錯誤和不足,但在天文學史上的意義並不因此而遜色。

 《靈憲》中關於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也讓他獲益匪淺,給他對天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

 《靈憲》一文中的天文學成就有很多,比如宇宙,月食,日月,隕石,星表,行星運動。

 關於天地的生成問題,《靈憲》認為天地萬物是從原始混沌未分的元氣發展來的。

 元氣最初混沌不分,後來才開始分清濁。

 清氣和濁氣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

 這種天體演化思想,是從物質運動的本身來說明宇宙的形成。

 認為宇宙結構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雖然張衡把天比作一個雞蛋殼,把地比作蛋殼中的雞蛋黃,但張衡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界。

 張衡還在渾天說的基礎上,科學地闡述了月食的原因。

 張衡在《靈憲》中寫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

 而是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則出現虧缺,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

 如果月亮進入地影,就會發生月食現象。

 從他所瞭解到的天文學知識來看,《靈憲》對月食原因的解釋是很科學的。

 《靈憲》還提到隕星,認為是衰敗了的星體隕落而成,其在隕落時為流星,墜落在地上為隕石。

 隕石帶來天上星體的信息,但星體並非是石頭。

 關於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動問題,張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間運行,而非在天球壁上運行。

 並且,這七個天體運動的速度各不相同,距地近則速度快,距地遠則速度慢。

 張衡雖然還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繞太陽而運行的。

 但張衡確實已經發現,行星運動的速度與運轉中心體的距離有關。

 只是可惜這種正確的思想沒有引起後人的足夠重視,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文學的發展。

 直到如今,他才從西方傳教士那裡知道了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大規律。

 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轉週期決定於行星與它運轉中心體太陽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