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4章 儒家異類荀子

 秦國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凡事講實用,不喜空談理論。

 法家是儒家最強大的勁敵,在法家的光輝下,儒家學者根本無法執一國之牛耳。

 於是只能在人性、治國理論上深研,漸漸脫離了實際,變得虛幻起來。

 荀子入秦,就是想從對立面的法家尋求靈感,以便在思想上得到昇華。

 事實證明,荀子的這一決定非常正確。

 荀子正是因為入秦看到了秦國的一切,這才對法家理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成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師。

 “公元278年,齊襄王六年。”

 “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齊國終於恢復了些元氣。”

 “齊襄王於是趕緊召集失散的學士們,準備重開稷下學宮,荀子也從楚國返回了齊國。”

 “荀子前腳剛一走,楚國就遭了大殃了。”

 “秦將白起水淹城池,淹死了幾十萬老百姓後。”

 “又攻破了都城,燒燬了楚國的祖廟,並佔領了楚國的半壁江山。”

 “大詩人屈原也覺得楚國完蛋了,直接投江自殺。”

 “由於齊國也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災難,所以荀子非常想在齊國施展才華,改變其國運。”

 “但荀子跟齊襄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後,對方根本沒有興趣。”

 “事實證明,齊襄王確實是庸才,一輩子沒有什麼大作為。”

 “但他還是很尊敬荀子的,拜荀子為清大夫,並讓其主持稷下學宮的重建和恢復工作。”

 “這段時間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他的思想理論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

 “之所以這麼說,從荀子到秦國後的態度和他在楚國治理地方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在齊國待了十幾年後,齊惠王去世,齊王建繼位,齊國的政局又開始亂了。”

 “財政沒有錢,撥不出銀子,稷下學宮的學士們只能離開齊國自謀生路。”

 “荀子也是在那個時候接到了范雎的推薦,來到了秦國。”

 “荀子入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按照當時儒生的理解。”

 “秦國是野蠻、邪惡、殘暴、不講仁義、出爾反爾的蠻夷之邦,孔夫子就不入秦,儒生就更不會入秦了。”

 “然而身為儒學泰斗的荀子不但入了秦,對秦國的評價還挺高,這也成為了後世儒生批判他的槽點之一。”

 “荀子到秦國兜兜轉轉一圈後,他覺得這地方的老百姓淳樸勤勞,生產積極性很高。”

 “官吏嚴肅認真,勤勉辦事。”

 “秦國上上下下公私分明,各盡其職是一個高效廉潔的國家。”

 “總而言之,秦國幾乎就是個完美的國家。”

 “秦國的強大不是靠運氣,而是活該有這麼強大。”

 “荀子的這番評價可謂是捅了儒生們的肺管子,要知道當時的儒生們寧可跳到海里餵魚,也不願意生活在秦國的統治下。”

 “如果說荀子指著秦王的鼻子大罵,儒生們還會敬他是條漢子。”

 “可沒想到荀子竟會如此的誇獎秦國,實在讓人受不了。”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荀子並不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認知的人。”

 “而是務實求真,能夠明辨是非的大智慧者。”

 “荀子一方面認可秦國的優點,另一方面向秦昭襄王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

 “但秦昭襄王依舊不感興趣,直接一句話就打發了。”

 荀子:在秦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我放下了心中的偏見與傲慢。

 回想當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秦國武安君白起陣斬趙軍二十餘萬,之後又坑殺趙國降卒二十餘萬,趙國精銳大軍四十五萬灰飛煙滅。

 白起在短暫休整後,率三十萬秦軍向邯鄲進兵,意在一戰滅趙。

 趙王緊急召見群臣,商議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過秦軍的,只有求和一條路可行。

 最終趙王派特使入秦商議議和之事,而他也是這個時候作為趙國使團成員到秦國的。

 他以前從來沒有去過秦國,只聽別人說起過秦國。

 什麼秦國法律殘暴無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人窮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

 他就想去看看,這樣一個殘暴貧窮的秦國是如何擊敗文明繁華的趙國的。

 他坐著馬車入秦,一路上輕車緩行,細心觀察秦國的風土人情,吏治民生。

 他跟秦國的百姓、小吏、官員、朝臣都有密切接觸,且有愉快的交流體驗。

 趙國使臣團在秦國路過,沒有軍隊淨道,沒有百姓圍觀。

 秦國軍民各行其事,對他們視而不見。

 他主動跟他們交流,發現秦國軍民都知法守法,樸素老實,奸詐之徒基本上沒有。

 秦國的百姓簡樸淳厚,其音樂積極向上,無靡靡之音。

 人們的穿著整潔大方,無奇裝異服。

 百姓們敬畏法律,服從官吏的管理,秦國的老百姓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上古良民。

 他也進過官府,看到秦國的官吏都是嚴肅認真的樣子。

 無不謙恭節儉、忠誠守信,真像是古代聖君統治下的官吏。

 也就是說秦國官吏敬業守法,沒有貪官汙吏,沒有昏庸官吏。

 他進入秦都咸陽,觀察那裡的士大夫。

 走出自己的家門,就走進公家的衙門,走出公家的衙門,就回到自己的家裡,沒有私下的事務。

 秦國朝臣不互相勾結,不

拉黨結派,廉潔奉公,真像是古代聖君統治下的士大夫。

 觀察秦國的朝廷,當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時,處理各種政事從無遺漏,安閒得好像沒有什麼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聖君治理的朝廷。

 在秦國見到的一切,讓他意識到以前在六國聽聞的暴秦之說,純屬汙衊之詞,不足為信。

 自己到了秦國,從下至上觀察了秦國民風、士氣、官吏作風、君臣操守。

 他認為秦國的治國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東六國的吏治民風跟秦國相比差之遠矣。

 怪不得秦國四代國君皆明君,四代國君均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

 “這個時候,齊國政局也穩定下來了。”

 “齊王建又開始重整稷下學宮,召集失散的學士。”

 “並給荀子寫信,邀請他回來。”

 “於是,荀子第三次入齊主持稷下學宮的工作。”

 “荀子把在列國考察,特別是在秦國考察的優勢和長處都講給了齊王建聽,希望齊王建吸取借鑑,爭取早日一統天下。”

 “齊王建對於荀子的主張也是很認可的,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撥離間。”

 “荀子口中在秦國務必要剷除的奸詐小人指的就是他們,他們怎麼能夠不恨荀子呢?”

 “於是荀子在小人的誣陷下,又只得離開了齊國,去了老朋友黃歇所在的楚國。”

 “當時秦趙之間正在長平對峙,楚國趁機兼併了魯國。”

 “並把魯國的蘭陵設為縣治,春申君黃歇就讓荀子去當縣令。”

 “不到兩年的時間,荀子就把蘭陵治理的井井有條,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並且荀子還把齊國的稷下講學之風帶到了蘭陵,韓非子、李斯等人就是這個時候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

 “由於地方政績搞得太好了,自然就有人羨慕嫉妒恨了。”

 “有人就在黃歇跟前讒言,商湯七十里而得天下,文王百里得天下,現在給了荀子百里之地,楚國危矣。”

 “春申君聽信了讒言,就把荀子給辭退了。”

 “沒辦法,荀子只好帶著弟子們離開了楚國,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老家趙國。”

 “趙王熱情的接待了荀子,視其為上客。”

 “那個時候,趙國正經歷了長平之戰後的另一場大劫難,即邯鄲之圍。”

 “當時的趙國很慘,老百姓以屍體充飢,用骨頭和油脂來燒火取暖,哪怕趙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面有飢色。”

 “就在荀子和趙王商討期間,春申君黃歇意識到自己被忽悠了,於是又懇求荀子回來。”

 “但荀子也是有脾氣的,堅決不回去。”

 “考慮到兩人幾十年的交情,荀子寫了一封信,狠批黃歇一頓。”

 “後來黃歇又厚著臉皮,幾次三番的派人向荀子道歉,希望他能夠回來。”

 “當時因為春申君幫助趙王解了邯鄲之圍,趙王也勸荀子。”

 “荀子這才給了黃歇一個面子,重新回到蘭陵上任。”

 “在蘭陵的任上,荀子又兢兢業業的工作了十幾年,讓蘭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荀子本以為自己的施政經驗可以得到推廣,讓楚國強大起來。”

 “哪知公元前238年,楚國發生內亂,春申君黃歇被害,滿門誅殺,荀子也因此被免官。”

 “楚國內亂後,楚國很快走向了滅亡。”

 “荀子治理蘭陵前後二十年,被免官後對這個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

 “於是他晚年就在蘭陵東南的小山村裡,著書立說,傳授門徒,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