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5章 兵家鼻祖孫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兵家的鼻祖則是孫子。

 

孫子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是我國曆代帝王將相所推崇研讀的軍事經典。

 

在這部兵書中,孫武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觀點。

 

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至今仍為世人經常引用,成了千百年來軍事家的座右銘。

 

孫子兵法中的軍事理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不僅在國內影響力巨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現在不僅于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孫武的祖先叫媯gui完,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

 

“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早就聽說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於是任命他負責管理百工之事。”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

 

“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

 

“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的嘉獎。”

 

“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

 

“在吳國的都城姑蘇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

 

“後來,孫子結識了伍子胥。”

 

“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

 

“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

 

“經過伍子胥七次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

 

“孫子採取迂回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重創楚軍。”

 

“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

 

“伐楚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

 

“而吳國則聲威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

 

嬴政:孫武出生在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裡,也難怪能編寫出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鉅著。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媯滿。

 

媯滿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官員。

 

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拱衛周王室。

 

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媯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地。

 

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

 

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稱陳厲公。

 

多年後,陳桓公的兒子又殺死了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

 

陳莊公在位多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

 

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之後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

 

公子媯完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

 

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媯完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麼地方,媯完早就有了打算。

 

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

 

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

 

媯完目睹了這一切,於是毅然來到齊國。

 

媯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

 

而且媯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

 

媯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負責手工製造一事。

 

媯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

 

有一次媯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

 

齊桓公想要點上燈繼續喝,但媯完以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為由拒絕了。

 

媯完的這種做法,很好的體現了媯完講仁守義。

 

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

 

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

 

由於媯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

 

媯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

 

田完後來娶齊國貴族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成為齊國的望族。

 

田完的後人田無宇繼承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窮,受到齊莊公的器重,官至大夫。

 

田無宇的兒子田書在齊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齊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

 

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在齊景公朝中為卿。

 

田無宇、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而孫武就出生於這樣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能有之後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姜太公的用兵史實。”

 

“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孫武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於是孫武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

 

“接著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

 

“後來,內亂日甚一日。”

 

“齊國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

 

“於是,孫武認定吳國是他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理想之地。”

 

“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

 

“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

 

“闔閭即位三年,吳國國內穩定,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

 

“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

 

“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

 

“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作為。”

 

“伍子胥反覆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最終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剛寫完的孫子兵法進見吳王,吳王看完兵法後嘖嘖稱好。”

 

“但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適合於實際的戰爭呢?”

 

“孫武能寫兵法,但從沒有帶兵出戰,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並不只是實際的紙上談兵呢?”

 

“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於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名召到宮後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

 

“孫武把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她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

 

“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已定,孫武站在指揮台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

 

“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準。”

 

“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

 

“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