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124章 冀州進行時(五)

 幾天之後,王弋將一眾道具交給了簡雍,讓他去進行佈局。 

 直到此時,王弋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之前制定的戰略基本上已經安排完畢,只剩下其他人建議的豪宅了。 

 其實鄴城之中就有個現成的豪宅,趙忠那個偷偷修建的宮殿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現在也沒人住,一直都是空著的。 

 但王弋卻不想住在那裡,一方面和計劃不符。 

 另一方面他這不是要成親了嘛,以前沒人提他打算用州牧府將就一下,現在怎麼著也要置辦個新房才行。 

 荀彧給他打著包票能在秋收之前完成,對此王弋並不相信。圖紙他已經看過了,那根本不是什麼豪宅,而是一片宮殿群。 

 在秋收之前能完成一座宮殿,王弋都要謝天謝地了,畢竟他成親的日子定在了九月。 

 然而大漢的工匠卻實打實給王弋上了一課,告訴他什麼叫流水線作業,什麼叫標準件加工。 

 工匠告訴王弋,在大漢這片天底下,所有宮殿的規格都是定好了的,上到房梁支柱,下到瓦片磚石的尺寸也有一個統一規定。 

 不論宮殿想大想小,只要在這個尺寸上增加相應的倍數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實地考察,部件拿來就能用。 

 王弋都傻了,老祖宗的建造技術這麼先進的嗎?不會是穿越過後這個世界獨有的吧? 

 其實事實真不是如此,中華的匠人們在那個古老的年代早就總結出了一套最合理的施工方式,並且能將建築物製造成驚人的三比二黃金分割比。 

 只是這些東西並沒有收錄成冊,而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在匠人之間,獨特的行業黑話讓外行知道了也不理解其中的含義。 

 到了明朝更是有人編纂了《天工開物》對各種行業科技進行整合,直到清朝卻因為滿清文化不同將這套標準廢除。 

 算了……不提這些糟心事。 

 王弋對這件事留了心,他雖然不知道《天工開物》這些事,但這種技術明顯要領先世界上千年,沒道理不流傳下來。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有些看不上工匠,估計不會有什麼人願意將這些事書寫下來。 

 為此王弋專門去拜訪了一下鄭玄,希望鄭玄能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 

 鄭玄也沒有辜負王弋的信任,給王弋推薦了一個他一直很看重的弟子——國淵。 

 直到王弋聽到這個名字之後才幡然醒悟,自己可能漏了好多潛在的人才。 

 歷史上給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是韓浩,他也負責民屯事宜,另一個種田達人棗祉負責的是軍屯,而總攬屯田事宜的就是這個國淵。 

 這個人並沒有出現在三國演義中,但陳壽卻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國淵確實相當厲害,問明瞭緣由之後,向王弋提議既然想要將建築知識進行彙總編撰,不如將農科等一些東西都編撰出來。 

 一方面讓後人有個參考,也算是遺澤後世。 

 另一方面技術彙總這件事很容易獲得一些情報,手工業同行們有著自己獨有的傳遞信息方式和黑話套路,王弋能從這些人口中得知其他勢力內特產的生產方式,繼而更進一步盤活經濟。 

 王弋對此頗為震驚,當著鄭玄的面問起了國淵對幽冀農業發展的看法。 

 國淵也不含糊,當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公,您在幽冀實行的農稅可謂惠澤百姓、功利天下,可這裡有一個致命的問題,不知主公您是否察覺。” 

 “哦?”王弋有些好奇,就連荀彧都說好的賦稅制度有什麼問題,於是便問道:“但說無妨。” 

 國淵行了一禮,十分自信的說:“主公,您在幽冀的賦稅確實很低,可您不可能只統治幽冀。若再下一州,還要實行這種賦稅嗎?要知道幽冀富庶天下皆知,其他地方可不如幽冀這般,您即便實行這種賦稅也收不到什麼,到時必須依靠幽冀的財力去救濟其他州郡。人們都是喜得患失的,長此以往幽冀百姓定會和其他的百姓發生衝突。到時……” 

 國淵沒有說完,王弋卻懂了。到時候就出現地域歧視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