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說歷史 作品

三國終結者,還是第一個同時進文廟和武廟的牛人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人。魏晉時期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三國時代真正的終結者,明朝之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杜預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吧?杜預就是我,我就是杜預。

 如果問我世界上最有用的事情是什麼,我會回答你讀書。如果要具體點,那就是多讀書,會讀書,真讀書。

 我讀經書,更愛《左傳》,有點《左傳》癖。但讀書不能死讀書。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都是我的菜,這是一通百通,融會貫通的事情。

 因為會讀書,立德可能是我無法企及的,立功、立言我差不多可以做到。

 祖父忠於漢,父親忠於魏,很多人說我忠於晉,其實我是忠於天下。

 世族放縱,社會黑暗腐敗,各級官吏蠅營狗苟,門第之爭日益嚴峻。我建議實行考課制度,建立嚴明賞罰的制度,就是對官員進行考核。

 以六年為期,六年中優秀的要越級提拔,差的上奏朝廷免官,“優多劣少”者繼續留任,“劣多優少”者降級使用。

 我讀天文學著作,通過研究和觀察,發現舊曆法不合晷度,所以主持制定了名為《二元乾度歷》的新曆法,試行無誤後得以詔行天下。

 我讀《考工記》,設計並主持在孟津渡口修建了富平津大橋,從此解決了洛陽進出道路少和擁擠的問題;製造出用水力推動的連機碓和水轉連磨,可以利用水力推動幾個碓同時舂米,極大的減少了人力成本;又根據記載重新制造出欹器,獻給了武帝,欹器就是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寓意“滿招損,謙受益”。

 律學是一直經學的一個分支,但漢律刑罰苛碎、條目繁密,計七百七十餘萬字,二萬六千餘條,難免就有很多漏洞。

 我主張納禮入律,禮法合一,就是“網羅法易,格之以名分”的原則,以名分為標準來解釋法意,將法律納入名分的匡範之中,從而做到納禮入律,禮法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