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寧 作品

24.第24章 慕娘子好生輕狂





“巨物恐懼症?”慕朝遊不禁脫口而出。




“巨物恐懼症?”劉儉納悶地看了她一眼,“那是什麼?”




慕朝遊想了想,“就是我聽說有些人天生會害怕那些龐大的東西,比如說巨大的佛像,海中的長鯨。”




劉儉詫異地又看了她一眼,“我倒是未曾見過長鯨。”




“不過寺主人說我身上是帶了業報,見到佛像才會心生恐懼而非心生歡喜。”




“也不一定。”慕朝遊解釋說,“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打光的不同?”




她側過身,抬起手比劃了一下,“大殿裡的佛像光線昏暗晦澀,看著就容易讓人心生懼意,就像是黑夜中將燭臺置於人下巴下面一樣。”




劉儉笑:“娘子的意思是說光線不同,則慈威定慧諸相不一?”




慕朝遊:“恐嚇與懷柔都是宗教擅長的手段,若不是雕刻得威嚴些,怎麼令人相信身懷業報,心甘情願供奉呢?”




慕朝遊說著說著,忽然覺察到一股異樣的安靜。




只見劉儉若有所思地看著她。慕朝遊心裡咯噔一聲,自知失言,忙有些懊悔地閉上了嘴。




穿過來近兩年她還是沒能學會謹言慎行。




所幸這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禮教對人的束縛還遠不如後世嚴厲,南國人民放蕩不羈,也不乏狂悖之言。




劉儉聽完了,眨眨眼,露出個笑來,“倒也是個新奇的說法。”




“恐嚇既有了,那不知娘子所說的懷柔又指什麼呢?”




慕朝遊:“我可以不說嗎?”




劉儉反問:“嗯?”




這就是不可以了。




慕朝遊想了想。




和王道容待久了,耳濡目染之下,她對南國的佛教經文自然也有了些瞭解。




“郎君今日所見的戲臺子自然便是懷柔手段之一了。為了教義能在中原廣泛傳播,佛教自然要親近儒教,做出一些本土化的改動。這是之二。”




這時大乘主義還沒有傳入中原,但信奉佛法的士大夫們為了使釋教更貼近儒教而做出的努力,卻和大乘教義不謀而合。比如說將慈悲與儒教的仁愛相關聯。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為孝。”




慕朝遊說,“儒教以教化萬民,沙門以救濟眾生,是以慈悲為仁。”




眼前的少女語氣不高不低,嗓音也十分柔和,但觀念獨到,鞭辟入裡,說得劉儉雙眼不禁一亮!彼時獨尊儒教者與信奉釋教的士大夫之間爭執不斷,眾說紛紜,這女郎三言兩語間竟為這兩教爭端指出一條明路出來。




這一番言論著實令他耳目一新。但最令他感到驚訝的是這女郎言辭間淡淡的輕蔑之意。




古來眾人燒香拜佛,恨不能三步一拜,只怕心不誠,卻少有這般敢對著漫天神佛指點江山的。




她膽大包天,三言兩語間,橫跨兩大教義,輕描淡寫便將儒釋二教包容調和。




那日她不卑不亢,對答如流,他便覺出她當非俗物。




好一個不敬鬼神!




又是何等意氣,何等驕狂!




“善!”




少年聞言站起身,將比翼扇對著往來善男信女們輕輕一點,毫不掩飾心中的讚賞之意,大笑說,“在檀林說這些,慕娘子好生輕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