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38章 達利安造船廠


                 諸葛瑾聽說糜竺的遼東貿易至今沒有賣船買馬、而是始終在賣那些青瓷和鋼材,便不由出言敲打提醒。

  看來糜竺還是沒領悟到自己此前安排的深意。

  不過還好,這個貿易也就才剛進行了兩輪、三個多月,後續再調整也不遲。

  而糜竺在聽了諸葛瑾的深入剖析後,也果然像是打開了一個全新視角,忍不住往下細細推演思索:

  “賣海船給公孫度,竟是為了便於他開拓帶方、對付三韓?可是這樣的話,公孫度的勢力不就更強大了嗎?到時候雄踞海東,地方數千裡,等中原一統時,再想圖之,怕是千難萬難。”

  諸葛瑾卻淡定地拍了拍糜竺肩膀,語重心長地分析:“子仲多慮了,你要這麼設想:我們當初在豫章、在丹陽南部六縣,要想收服山越人為我所用,花的精力絕對不少了。

  我能輕易壓服他們,還是多虧了登山如履平地的戰力,以及點鐵成銅的‘仙術’對山越人的誘惑,大家一起發財解決民生。可是將來對於帶方和三韓的蠻夷,我們還有把握這樣勸誘麼?

  三韓礦藏稀少,物產也都是中原所有,很難指望用開發民生來吸引當地蠻夷歸心。這時候,我們就該借鑑子山賢弟在閩中的法子:

  閩中的山越同樣沒有特產,官府也拿不出民生方面的誘餌,但他們卻願意歸順大漢、從此服從王化,這是為什麼?還不是孫策此前一路屠戮、因糧於敵追擊王朗。

  當孫策和王朗反覆拉鋸時,各自拉攏山越,到最後我們去收拾殘局時,山越人就都被綁在孫王雙方的戰車上了,很少再有生蠻,都成了熟蠻。

  三韓之人也是如此,要是大漢朝廷直接去攻打他們,他們一開始沒吃夠苦頭,又習慣了自立,多半會寧死不屈。但是讓公孫度先為王前驅,清洗三韓中的刺頭,將來我們再去平公孫度,就不用擔心生熟夷的問題了,公孫度已經幫我們變成熟夷了。”

  糜竺靜靜地順著這番思路想了許久,這才豁然開朗。

  生意場上確實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塊市場上老大和老二反覆洗佔有率,最後把老三洗沒了。糜竺經商多年,這種樸素道理還是能理解的。

  不過他出於穩妥考慮,還是提出了一點細化執行層面的意見:

  “若是為了誘導公孫度征服蠻夷,賣海船著實是一步妙棋。據我所知,遼東以東,再要走陸路行軍深入半島,確實極為艱險,中間還有雪山、浿水為界。

  如果能有海船,沿著海岸南下,可以省掉無數補給之艱辛。不過我以為,公孫度南下三韓,只需要用到適合沿海航行的海船即可,不需要用到能跨海遠航的好船。

  我軍如今用的海船,可以從山東跨海直航遼東。這種船若是洩露,豈不是公孫度將來也能主動南下與我們貿易,甚至與除袁紹外的其他沿海諸侯貿易?我們又如何專其利?

  能不能弄一種改良的型號,既能更適合沿著遼東半島東岸貼岸航行,又不利於直接渡海的新船,專門用於賣給公孫度呢?”

  糜竺這番話,也是在這種互相啟發的頭腦風暴中,突然想到的。剛一出口,他就覺得有點魯莽,想要收回。

  自己的要求也太高了!諸葛兄弟能造出新式龍骨海船,航行速度和適航性比原來的舊船大大提高,自己怎麼能挑挑揀揀呢!

  於是糜竺很快改口:“子瑜不必介意,剛才我最後那句話也就隨口一說……”

  諸葛瑾卻被對方啟發,一抬手示意糜竺別吵,讓他靜靜想想:“不必,此論甚善,容我思之。”

  從邏輯上來說,糜竺的這個建議非常好。

  後世那些國家販賣軍火,哪怕是決定放開某項技術產品了,也會臨門一腳做些處理,搞成縮水的“外貿版”。

  對於公孫度而言,渡過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海峽的遠航能力,確實不是他該需要的,他就只配用用在朝鮮半島貼岸航行時夠快、夠穩、戰鬥力夠強的船,別的冗餘性能該刪減就刪減才好。

  不過,要是單單為了一個公孫度的外貿版,就大費周章把船的底盤或者說船殼設計整體換掉,那就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