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313章 開了眼就好好帶路


                 考察完礦山和冶煉廠,此後數日,辛毗繼續在向朗的導遊下,各處觀摩考察劉備軍其他的種田建設成果,凡是不涉及技術機密的都可以看。

  看著看著,辛毗的膝蓋骨也越來越軟。

  劉備陣營如今在紡織業、制瓷、鍊銅等領域,也都有很多技術創新,只不過這些產業大多不是放在江夏郡完成的,所以辛毗參觀起來比較麻煩。

  比如制瓷,基本上只有豫章郡境內搞,這東西辛毗暫時看不到。鍊銅也多是在豫章,因為江南兩大銅礦都在豫章境內。

  銅礦出銅的比例是很低的,至少遠比鐵礦低。

  基本上消耗二十多噸其他材料、燃料和原礦石,才能出一噸精銅,最後還會留下二十噸廢料,這也是為什麼鍊銅比鍊鋼鐵更重汙染的原因。

  材料運輸成本如此巨大,所以鍊銅廠要比鍊鐵廠更靠近礦區建設。

  不過凡事也不絕對。如前所述,諸葛瑾搞出來的鍊銅法有兩套,一套是從傳統的熔鍊法慢慢改良而來的,另一套是置換法,也就是用賤金屬從硫酸銅/硝酸銀裡置換出貴金屬。

  置換法的缺點是要用掉很多鐵,但對燃料和其他原料的消耗很低,原料運輸成本也就低,還便於置換出輝銅礦裡伴生的金銀。

  所以諸葛亮後來出於貴金屬管制的考慮,在鄂縣建成了大型鋼鐵廠後,也配套造了一個置換法煉貴金屬的工廠。

  豫章那邊經過四年多的銅礦建設,如今也摸索出哪些礦區的礦石質量更好、輝銅礦比例更高、伴生金銀最多。然後由諸葛家設置的銅官監督,把最優質金銀伴生最多的礦源直接以礦石的形態運到武昌。

  然後在置換鍊銅廠裡直接用鄂縣產的鐵置換銅銀,最後再衝淘/灰吹法篩選出金(金子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化合態,所以不是直接置換的。只是利用金和其他重金屬容易互熔的特性,先把金跟不易熔的砂石類雜質分離,再分離金和其他重金屬。)

  如此一來,劉備陣營的銅產量,倒也有一兩成是在武昌這邊就地冶煉的。而伴生金銀的比例則更高,這也便於對貴金屬的管理,畢竟就是在諸葛亮眼皮底下生產出來的,不容易被人玩貓膩。

  此番為了讓辛毗見識見識什麼叫“有錢不知道買什麼”,向朗當然也大大方方帶著辛毗參觀了鍊銅煉銀的環節。

  當然對於配方肯定是絕對保密的,辛毗也就跟那些山越野人一樣看個熱鬧,眼睜睜看著工匠們從藍汪汪的水裡置換出銅,又從另外一種奇怪的液體裡,把鐵棒弄出了一層銀閃閃的鍍層。

  辛毗不由嘖嘖稱奇,但他也看出來了,自己看到的生產方式,估計只是展示性的,平時日常生產應該不是這個樣子。

  他便忍不住旁敲側擊質疑了一下這種生產的效率和產量——這樣文縐縐往溶液裡插入金屬棒,等著金屬棒變色,看起來很震撼,但反應速度其實並不快。

  “這便是當初折服豫章和丹陽山越部族、讓他們心甘情願投靠諸葛使君、做工挖礦的仙術了麼?只是看這仙術,似乎產量不高?不知每天能產多少金銀和赤銅?”

  向朗就等著他這個問題呢,他早已得了諸葛亮授權,一旦辛毗問出這個問題,他就有權帶辛毗去金庫看看庫存。

  然後向朗就非常自豪地把辛毗領到了防衛非常嚴密的武昌金庫。

  辛毗一到那地方,還沒走進門,就被震撼到了,因為他看到這是一個牆壁上都貼著鐵板的所在。

  門也是鑄鐵而成,非常沉重。進屋之後,地面上只是擺放了層層疊疊的銅錠。而屋子最內側還有一個樓梯通往地下,還有一道鑄鐵門鎖著。